“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王艳艳
甘肃天水市新华门小学 741000
“双减”政策明确地指向了长期以来始终困扰着基础教育的“内卷”以及学生所承受的不堪重负的学业压力状况。家校社协同育人要引导教育重新回归到它原本所应具备的“育人”价值上去。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对已然失衡的教育生态展开重新构建的工作。这势必会要求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这三个方面,都得突破各自原本所固有的在育人方面的壁垒,进而去建立起一种彼此之间紧密协作的全新的关系模式。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时代价值
“家校社协同育人不能再秉持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运行原则,而是要遵循一致性原则,确保各方在协同共育的目标与行动方面保持一致。”[1] 其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促进教育公平极为关键的一个杠杆。通过切实有效地对社会优质资源,像图书馆、科技馆以及企业实践基地等加以整合,并且有意识地朝着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诸如农村学校以及城市里薄弱校倾斜资源,这样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存在差异而引发的教育资源方面的巨大鸿沟的。如城市社区所拥有的各类资源,便可以试着通过远程共享的形式,或者是借助假期营等不同的方式,让农村学生也能够从中受益。
其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回归育人本质不可或缺的路径。协同育人能够有力地打破‘唯分数论’的束缚。家庭着重关注品德修养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学校侧重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社会则给予广阔的实践平台,唯有这三方协同发力,才可以切实推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打破了多年来单一的学校育人模式,充分调动家庭教育力量和社会教育力量,形成多方协作教育的新教育形式。”[2]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系统性优化策略
( 一) 构建长效协同机制,筑牢育人根基
在学校层面,要组建起“协同育人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校长、资深教师代表、家委会的核心成员、社区负责人以及有代表性的社会机构负责人等。该委员会得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这里建议每学期召开2 至3 次为宜,大家一同商讨协同育人的总体规划,并且协调着去解决那些重大的问题以及做好资源调配方面的工作。比如说,可以通过这个委员会来对学期课后服务菜单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同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教育专员参与到课程方案的评审论证当中去。在年级或者班级层面,要设立一个“家校社联络组”,其成员有班主任、热心且具备一定能力的家长志愿者以及社区指派的专门教育联络员等。这个小组主要负责日常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要及时将学生的动态反馈出来,并且处理好各类具体事务。完全可以借助企业微信、钉钉这类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工具来建立线上协作群,以此确保信息能够实时共享,并且高效地流转起来。
( 二) 盘活整合多元资源,释放协同动能
盘活整合多元资源首先要着手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地图库。教育部门需联合文化、科技、体育以及企业联合会等诸多部门,针对本区域内一切能够加以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像科技馆、博物馆、企业实践基地、非遗工坊、农场、体育场馆、艺术家工作室等等,展开全面且细致的普查工作,同时要做好登记以及分类事宜。分类可依照诸如“科技探索”“文化传承”“职业体验”“劳动实践”“艺术熏陶”“体育健身”等不同主题来进行。要详尽地标注出资源类型、适用学段、开放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使用成本等各类信息,进而形成在线数据库,以便学校和家庭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其次是推动社会资源朝着课程化的方向深入发展。要鼓励并且支持学校和社会机构以共同的教育目标为依托,携手合作去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或者项目式学习模块。举例来讲,可与当地消防支队通力合作,开发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消防安全与应急自救课程”。
( 三) 清晰界定三方权责,激发内生动力
制定清晰且具备可操作性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方案》,清晰明确地规定家庭、社会参与其中的具体内容、参与方式、参与频次以及期望达成的效果等方面。学校要切切实实地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方面的责任,比如精心组织编写实用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设专门的家庭教育咨询热线或者搭建线上答疑平台。建立起严格的社会资源准入以及评估方面的机制,负责认真甄选、有效整合那些优质且合规的社会资源使其能够进入校园。科学合理地统筹课后服务的整体规划安排,恰当地引入社会专业力量。营造出良好的家风环境,着重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情况、行为习惯养成状况、心理健康维护情形,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当中,按时按要求参加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理解并且配合学校提出的各项教育要求,比如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实践性作业、严格遵守校规校纪等。规范并且进一步深化社会所承担的支持与参与方面的责任,社区应当积极主动地整合辖区内的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且安全可靠的活动空间,比如社区阅览室、共享运动场等,并精心组织适合青少年参与的公益实践活动,像寒暑假社区托管、环保志愿活动、邻里文化节等。
“双减”政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构建起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已然变成破解当下教育所面临困境、推动学生实现全面且具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双减”政策持续深化并落实到位,家校社协同育人势必会历经持续不断的实践探索以及理论层面的创新。持续对协同路径加以优化,最终为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大责任的时代新人、推进中国式教育走向现代化贡献出坚实有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晶,陈淑媛 .“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华夏教师 ,2024 (16): 22-24.[2]颜柳清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探微[J]. 成才之路 ,2024 (24): 137-140.注:本论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TS[2024]GH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