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六到位”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作者

宋会新

甘肃省敦煌市水务局 736200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国计民生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随着我国水利建设规模的不断拓展,新型工程不断涌现,传统质量管理模式难以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水利部提出的质量管理“六到位”要求,为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供了系统指导。

二、项目法人思想认识到位:质量文化的价值引领

项目法人作为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其思想认识是质量管理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根基。思想到位意味着法人需超越“合规性”底线思维,将“质量第一”内化为组织文化与战略自觉。要实现思想认识到位,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2.1 质量意识的深度觉醒

法人管理层必须深刻领悟水利工程的战略价值以及质量风险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以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秉持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质量理念为典范,将“质量第一”融入企业灵魂,把质量目标置于项目进度和成本之上,树立“质量即生命”的核心价值观 。

2.2 系统思维的全面构建

摒弃将质量问题局限于施工阶段的狭隘观念,树立质量贯穿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思维。从规划、设计、招标,到施工、监理、验收以及运维,项目法人需具备全局视野,统筹各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目标体系与责任网络。

2.3 持续改进的文化培育

营造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氛围,建立学习型组织机制。鼓励全员参与质量改进活动,积极引入 ISO 质量管理体系、卓越绩效模式等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三、项目法人责任落实到位:权责统一的运行基石

思想认识是前提,责任落实则是保障。责任到位要求法人将质量承诺转化为可执行、可追溯、可问责的具体行动。

3.1 责任体系的刚性构建

依据《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等国家法律法规,明确项目法人在质量目标设定、资源配置、重大决策、过程监督和验收把关等环节的法定职责。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说明书和绩效考核等手段,将质量责任细化到部门和个人,形成严密的责任网络。

3.2 关键环节的强力把控

在招投标环节,严格审查投标单位资质,选择优质参建单位;合同管理中,明确质量要求、验收程序和违约责任;确保质量资金足额到位,保障质量检测、新技术应用等工作顺利开展;对于重大变更,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质量风险评估 。

3.3 失责追究的严格执行

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对因管理失职导致的质量问题,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例如,对因法人压缩工期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的情况,绝不姑息,形成有力震慑。

四、勘察设计技术深度到位:工程质量的先天基因

勘察设计是工程的蓝图,其技术深度直接决定工程质量的“先天基因”。技术到位要求成果科学、精准、可靠、经济。

4.1 基础资料的翔实可靠

运用先进的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维地质建模等技术手段,全面细致地勘察工程区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岩土力学参数等关键信息。任何地质信息的遗漏或误判都可能为工程埋下隐患,必须确保勘察资料真实、准确、完整。

4.2 设计方案的充分优化

设计单位应在满足工程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方案比选和技术经济论证。确保设计深度符合规范,图纸表达清晰,技术标准选用合理,并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和长期运维需求。针对高坝抗震、深厚覆盖层处理等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专家开展科研攻关。

4.3 设计服务的持续延伸

提供全过程现场技术服务,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参与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验收,保障设计意图的准确实现。

五、工程建设监理作用发挥到位:质量过程的专业卫士

监理单位是受项目法人委托,对工程质量、进度、投资进行全过程控制的独立第三方,作用发挥到位是其价值实现的根本。

5.1 独立性权威性的切实保障

项目法人应充分尊重监理单位的独立性,支持其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监理单位自身要坚守职业操守,秉持公正立场,敢于对质量问题说“不”。

5.2 过程控制的精益求精

将监理工作重心前移,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严格审查施工

组织设计和专项方案,对原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见证取样和平行检验,对关键工序和重点部位实施旁站监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率。

5.3 质量问题的闭环管理

对发现的质量缺陷和隐患,及时下达整改指令,明确整改要求、期限和责任人,并跟踪验证整改效果,形成“发现 - 指令 - 整改 - 验证”的闭环管理。

六、工程施工合同管理执行到位:契约精神的质量约束

施工合同是约束承建单位质量行为的法律文件。执行到位是确保契约精神转化为质量成果的关键。

6.1 合同质量的源头把控

在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中,清晰、明确地约定工程质量标准、检验程序、质量保证金和违约责任等条款,避免模糊不清引发争议。

6.2 过程履约的严格监管

项目法人和监理单位依据合同条款,动态监督施工单位资源配置、施工工艺和质量自检体系运行情况。对重要隐蔽工程和关键节点,严格执行联合验收制度。

6.3 违约责任的刚性落实

对施工单位的违约行为,如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材料等,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解除合同,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七、工程质量政府管理监督到位:公共利益的终极屏障

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是保障工程符合公共利益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重要屏障。监督到位是其履职的核心。

7.1 监督体系的完善高效

建立健全省、市、县各级质监机构,配备专业监督人员。明确监督职责、权限和程序,实现对工程从报监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差异化监督。

7.2 监督方式的科学创新

在传统监督方式基础上,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无人机巡查、物联网监测等智慧手段,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效率。重点加强对项目法人履职、参建单位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检查。

7.3 执法问责的严肃有力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质量问题和违法违规行为,依法采取通报批评、信用惩戒、行政处罚等措施,并向社会公开曝光,形成强大威慑力。

八、协同与深化:“ 六到位” 体系的整合效能

“六到位”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项目法人的思想认识和责任落实是核心,引领和统筹其他各环节;勘察设计为工程质量奠定基础;监理保障施工过程质量;合同约束施工单位行为;政府监督维护公共利益和质量底线。

为深化“六到位”体系,需从以下方面努力:

8.1 标准体系精细化

持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各专业、各环节的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为质量管理提供明确、细致的依据。

8.2 信用监管常态化

建立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实施分级分类监管,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

8.3 智慧赋能集成化

推动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质量管理深度融合,构建智慧建管平台,提升质量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8.4 队伍能力专业化

加强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继续教育,提高其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九、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六到位”体系,针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质量的系统性、复杂性和关键性特征,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中,各参建方需深刻理解“六到位”的内涵,精准落实各项要求,并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协同。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强化信用监管、推进智慧赋能和提升队伍能力等措施,持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为保障水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

作者简介:宋会新 1971 年7 月24 日 男 甘肃敦煌 汉族 大专 水利工程师 敦煌市水务局 研究方向: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