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理性挖掘 灵性捕捉

作者

王杰

扬州市花园小学

一、引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能力是学生认识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核心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过程,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等。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重知识灌输,轻思维过程

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讲解与记忆上,习惯于采用 “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讲解 “植物的生长” 一课时,教师可能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土壤等条件,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这些条件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植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等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2.2 教学方法单一,思维活力不足

许多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以演示实验和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观察的状态,缺乏亲自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机会。在 “简单机械” 单元教学中,教师可能只是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而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机械,感受其作用。这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激发思维的活力与创造力。

三、理性挖掘与灵性捕捉的内涵

3.1 理性挖掘

理性挖掘是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理性思维方法,对科学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把握科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科学的思维路径,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谨的思考和推理。例如,在探究 “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时,学生需要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收集数据,然后运用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

3.2 灵性捕捉

灵性捕捉则侧重于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和创新想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常规束缚,容易产生独特的见解。在 “宇宙” 单元教学中,当讨论到 “月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如 “月球上可能有不需要氧气就能生存的生物”。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4.1 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思维动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探究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生活现象、科学故事、实验现象等创设情境。在教学 “声音的产生” 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各种不同的声音,如鸟鸣声、汽车喇叭声、钢琴声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然后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4.2 引导自主实验,锻炼理性思维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能够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操作实验过程、分析实验数据。在 “水的蒸发” 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如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来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4.3 鼓励质疑思辨,激活思维灵性

质疑思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灵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教材中的知识、教师的讲解以及同学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在 “地球的形状” 教学中,当教师讲解地球是一个球体时,可能会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去呢?” 教师要抓住这个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通过举例、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引力的作用。

五、教学案例分析——以“磁铁的性质”教学为例

5.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磁铁具有磁性、能吸铁、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5.2 教学过程

5.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个装有各种小物件的盒子,如铁钉、纸片、塑料块、铜片等,然后拿出一块磁铁,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块磁铁能吸引盒子里的哪些物件吗?” 学生们纷纷猜测,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5.2.2 自主实验,探究性质

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发放一块磁铁和一些小物件,让学生自主探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磁铁吸引物件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磁铁能吸引铁钉等铁制品,而不能吸引纸片、塑料块等非铁制品,从而得出磁铁具有磁性、能吸铁的性质。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磁铁的两极。学生将条形磁铁悬挂起来,观察磁铁静止后的指向,发现磁铁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从而认识到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然后,学生用两块磁铁进行实验,观察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锻炼了理性思维能力。

5.2.3 质疑思辨,激活灵性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学生问:“老师,磁铁为什么会有磁性呢?” 还有学生问:“如果把磁铁摔断了,它还会有两极吗?”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磁铁的磁性是天生的,有的认为可能与磁铁内部的结构有关。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们通过猜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发现摔断后的磁铁仍然有两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灵性得到了激活,培养了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结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引导自主实验、鼓励质疑思辨、结合生活实践等路径,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理性挖掘与灵性捕捉。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学会思考、乐于探究,真正提升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 路培琦。小学科学教学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 郁波。科学探究与小学科学教育 [J]. 课程·教材·教法,2025 (05):89- 94.

[4] 郝京华。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5] 王晶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 (12): 45- 48.

[6] 李正福。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思维教学的实践探索 [J]. 基础教育参考,2025 (03): 67-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