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科融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政融合策略

作者

苏颖

天津市南仓中学 300400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然而,当前古诗词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往往流于表面,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而跨学科融合策略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学科融合策略实现古诗词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

(一)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分析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选编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教育理念。教材精选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涵盖了不同流派和风格,既注重文学价值,又兼顾思想内涵。选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爱国主义主题,如选入了杜甫、陆游等诗人的爱国诗篇;二是强调人文精神,如选取了陶渊明、苏轼等体现高尚情操的作品;三是注重文化传承,如收录了《诗经》、《楚辞》等中华文化源头作品。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着如家国情怀、民族精神、道德修养、人生哲理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切入点,在教学中要细心挖掘,润物无声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文本教学中。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学生学的层面,由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内涵深刻,语言凝练形象、含蓄隽永,因此学生阅读时会产生距离感,理解和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普遍不高,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与现代社会脱节,很少能做到主动学习,学习时也往往只停留在诗意理解层面,难以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更无法将其与自身生活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缺少个性解读和审美体验。

二、学科融合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思政融合策略

(一)高中古诗词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的原则

1. 有效性原则。

古诗词课堂上的跨学科融合,绝不能流于形式或生搬硬套,而应当结合古诗词内容特点和学生真实学情,与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紧密结合,找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点,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我所用,为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助力,绝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因此,每节课的跨学科融合活动都应有明确目标,以重点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为前提,以思政融入为基准,不能偏离语文本质。总之,跨学科融合应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核心,精心设计并持续改进,才能真正实现其有效性。

2. 开放性原则。

研究人员认为,古诗词课堂的教学应是开放的、建构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课堂的教学设计时,不能像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那样设计过多的有标准答案的封闭性问题,而应尽可能多设计一些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一些开放性的、体现思维力度的思考题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就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查阅相关资料并做足功课。这样在课程上,学生就可能生成出令教师意想不到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绝妙回答,而其对古诗词的解读也能达到新课标所提倡的个性化体验。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也给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教师抛出去一个开放性问题之后,如何有针对性地给予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以不同评价、如何及时有效地引导思维跑偏的学生、学生在回答完开放性问题之后教师如何进行总结和过渡,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科融合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思政融合策略

1. 跨学科融合构建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当中,高中古诗词教学通常都是以诗词的诵读和注释为主,缺少对诗词深层意境以及感情的领悟和体会。所以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情境、理清思政教学内容,成了促进高中古诗词教学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点。

2. 跨学科融合开展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研讨

古诗词课堂教学,绝不能一味采用教师讲解的“灌输”式教法,而应有效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活动设计,需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可以有效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交流,让学生在研讨中深入思考,在体验中内化学习思政内容。

与地理学科结合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质疑探究活动。如在教授部编版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笔者提出了探究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根据地理考察,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应在湖北赤壁市,而非苏轼所流放的湖北黄冈赤壁矶,博览群书、饱学如是的苏东坡,为什么人云亦云地说“人道周郎赤壁”并在此追思周瑜呢?通过地理知识与语文人文的碰撞,学生在研讨中明确,词人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言志,而其使用周瑜典故的原因,也是因为周瑜的形象和事迹刚好可以与词人形成对照,可以更加突出诗人的心境,更有助于学生去理解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和豁达放旷的人生态度。随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设定与诗词内容相关的思政讨论主题,如 " 人生价值观的选择 "" 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 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诗词,领略赤壁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沧桑的同时,巧妙融入思政主题,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忠诚、勇敢、智慧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实践活动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中加深对思政主题的理解。

3. 跨学科融合设计作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作业布置提出了实践性、过程性、开放性、个性化等要求,并提倡设计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作业,促进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兴趣等情况,充分挖掘出古诗词课堂与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信息等课程的联系,找到恰当的融合点,设计出丰富多样、富有趣味的分层作业,促进学科间知识迁移,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

例如:教师在对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归园田居(其一)》进行教学时,与美术学科融合,布置了用白描手法绘制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的作业,将诗歌背诵与与绘画相结合,让学生进入陶渊明的世界,感受到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既是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渴望自然和人类和谐共生的朴素深邃的人生哲理。并进一步将思政教育与古诗词鉴赏相结合,带领学生探究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社会背景及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进行思考,达到文学素养和思政教育双提升的目的。

三、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升级优化,学科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思政课程则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将两者有机融合并实践在学科融合视域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思政课程的融合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提升,更能加深思政教育内涵,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为培养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 学科融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22(5): 45-48.

[2] 李静怡 .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析 [J]. 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23(2): 78-82.

[3] 谢 向 东 . 高 中 古 诗 词 教 学 的 困 境 及 对 策 [J]. 中 学 教 学 参考 ,2020(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