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吉林市发展沟域经济对策研究
赵晓春
中共蛟河市委党校 132500
沟域经济作为一种以山区沟谷为地理单元,通过整合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生态化、特色化发展的模式,为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吉林市地处长白山脉与松辽平原过渡带,松花江穿城而过,域内山峦叠嶂、河流纵横,拥有丰富的森林、矿产、冰雪等资源。全市山区面积占比达 63%,下辖的丰满区、蛟河市、永吉县等区域具备发展沟域经济的天然优势。
一、吉林市沟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
吉林市的地理特征为沟域经济发展奠定了独特基础。全市拥有拉法山、朱雀山、红叶谷等自然景区,松花江沿岸形成了长达百公里的生态走廊。近年来,吉林市依托这些资源,初步构建了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种养殖为主的沟域经济产业体系。
在休闲农业方面,永吉县万昌镇以”稻田画”为核心,打造了集水稻种植、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该项目通过彩色水稻种植形成巨幅稻田艺术景观,配套建设农耕文化展览馆、亲子体验园等设施,年接待游客超过 15 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 20% 以上。丰满区松花湖周边乡镇则依托水域资源,发展冷水鱼养殖、湖鲜餐饮和滨湖民宿,形成了”春观湖景、夏品鱼鲜、秋赏红叶、冬戏冰雪”的四季旅游格局。
在特色种养殖领域,蛟河市黄松甸镇凭借长白山余脉的冷凉气候,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全镇木耳种植规模达 10 亿袋,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形成了“菌种培育—规模种植—精深加工—电商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就业超过 2 万人。此外,舒兰市白旗镇的大米、磐石市烟筒山镇的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也在沟域经济发展中逐渐崭露头角。
(二)现存问题剖析
尽管吉林市沟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1.产业同质化与低端化并存
部分乡镇在发展沟域经济时缺乏科学规划,盲目跟风现象严重。例如,多个山区乡镇均以”农家乐”作为主打业态,但服务内容雷同,缺乏文化内涵和差异化体验,导致市场竞争陷入低价内卷。
2.基础设施瓶颈凸显
山区沟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部分村屯道路狭窄且年久失修,大型旅游车辆难以通行;电力供应不稳定,制约了民宿、农家乐的冬季运营;通信网络覆盖不全,影响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例如,蛟河市某沟域景区因道路限制,旅游大巴需在 3 公里外换乘小型车辆,游客体验满意度下降 30%。
3.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加剧
个别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受损。如松花江支流某河段因无序采砂和旅游设施建设,河床生态遭到破坏,鱼类资源减少。此外,部分农家乐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二、乡村振兴视角下吉林市沟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顶层设计:构建科学规划体系
1.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一核三带多节点”格局
以松花江流域为核心,打造”生态旅游带”“特色农业带”“文化体验带”三大产业带。在生态旅游带,重点发展冰雪旅游、森林康养、滨水度假等业态,推动丰满区松花湖、蛟河市拉法山等景区提质升级。在特色农业带,依托永吉县万昌大米、舒兰市白旗大米等地理标志产品,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文化体验带,挖掘乌拉街满族镇、龙潭区朝鲜族民俗村的文化资源,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同时,在各沟域内培育若干特色产业节点,如磐石市烟筒山镇的中药材基地、桦甸市红石砬子镇的蜂蜜产业园等,形成“核心引领、三带联动、节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2.强化规划引领与多规融合
建议制定《吉林市沟域经济发展专项规划(2025-2035 年)》,明确各沟域的功能定位、产业方向和生态保护红线。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确保沟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整体发展相协调。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定期对各沟域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情况进行考核,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内容。
(二)产业升级:推动三产深度融合
1创新“沟域+”产业模式
“沟域+冰雪”:利用吉林市“滑雪天堂”的美誉,在蛟河市、磐石市山区建设冰雪主题度假村,开发滑雪、冰雕、雪地摩托等项目,配套冬季民宿和温泉康养设施。例如,可借鉴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的运营模式,引入专业管理团队,提升冰雪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
“沟域+文化”:深度挖掘满族、朝鲜族、高句丽等文化元素,在乌拉街镇建设满族文化产业园,复原传统民居、民俗活动,开发满族剪纸、桦皮画等手工艺品;在龙潭区朝鲜族聚居村打造“金达莱文化节”,推出朝鲜族歌舞表演、美食体验等项目,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沟域+科技”: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例如,在永吉县万昌镇的稻田画景区,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现精准种植;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农产品生产过程,提升品牌可信度。
(三)基础提升:完善配套支撑体系
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设立沟域经济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山区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四好农村路”提质工程,拓宽改造通往景区和产业基地的道路,提高通行能力。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保障沟域内企业和农户的用电需求。加强通信网络建设,实现 4G 网络全覆盖,逐步推进 5G 网络向农村延伸。
2.创新投融资机制
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企业参与沟域内旅游景区、民宿集群等项目建设。例如,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引入专业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建设综合性旅游度假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沟域经济贷”“民宿贷”等专属金融产品,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
(四)生态优先:筑牢绿色发展屏障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对在沟域经济发展中积极保护生态的农户或企业给予奖励,如对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的农户发放生态补贴,对采用环保技术的企业减免税收。设立生态修复基金,用于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植被等生态工程。
2.推广绿色生产方式
在沟域内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稻田养鱼”“林菌间作”等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鼓励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改善沟域内人居环境。
(五)人才驱动:强化智力资源支撑
1.实施“双引双育”工程
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吉林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聘请高校专家、农业技术推广员担任沟域经济顾问。另一方面,培育本土人才,联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例如,开设“乡村振兴带头人研修班”,组织农民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提升经营管理能力。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对在沟域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提高其社会地位。设立人才创业基金,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资金支持。优化农村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三、结论与展望
吉林市发展沟域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通过科学规划、产业创新、基础完善、生态保护、人才培育和政策保障等多维度举措,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发展困境,推动沟域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吉林市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加强区域合作,将沟域经济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名片”。同时,要注重总结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山区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