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面部早期痈显效一例
孙奕
宁波市鄞州中医院 315000
孙某 宁波市鄞州中医院 皮肤科 主治医师。浙江省2021届西学中毕业学员。
痈疽,西医概念中也称痈,疖肿,皮肤脓肿。早期为毛囊炎或急性蜂窝组织炎。早期不能切开或挤压以免感染扩散,尤其是处于面部中下段危险三角区内的病损,更不可自行挤压,以免造成细菌血栓沿面动脉内眦动脉向颅内海绵体逆行转移,引起颅内感染。既往临床上多采取单纯西医治疗。早期局部鱼石脂软膏外敷,促进脓毒外托,全身用药为肌注或口服抗生素药物,并止痛。或者待脓肿成熟后切排引流。但是当痈疽发生在面部而且皮损分布面积较大者,按此外科处理则难以被患者接受。如等待脓肿成熟就意味着引起皮下较多软组织破坏腐烂成脓。切排引流后局部皮下组织容积明显损失,且切排势必造成局部皮肤的一定长度的切口,这些因素叠加,容易对患者的面部形态带来损坏性后果。笔者用中医的针刺疗法则规避了上述风险,顺利地将一例早期的面部早期蜂窝组织炎治愈。
患者,女,19岁,高三学生,因近日下颌处微小毛囊炎自行挤压处理不当,加之连日学习紧张疲劳睡眠不足,导致下颌处毛囊炎扩大肿胀,逐渐发展为儿拳大小的下颌弥漫性红肿硬块。触之疼痛剧烈。就诊时急性焦虑面容,精神紧张,未诉发热,不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和眶内侧胀痛。血常规检测未示异常。下颌可见一块弥漫性红肿性硬块,均匀扁平隆起,触之橡皮硬度,浸润深度较深。未触及波动感。压之有明显的触痛,局部皮温高。颈部淋巴结触及轻度肿大。患者舌质暗红,苔稍黄腻。双手寸关脉弦滑,尺脉沉迟。胃纳可,大便两到三天一次,稍干结。患者对未来感染病灶的转归和可能的手术充满焦虑。希望采用非手术疗法。
笔者遂采用针刺结合外用抗生素软膏方案。用0.25*40的针灸针数根围刺下颌病灶的红肿浸润区周围,并配合针刺三阴交 血海,曲池,合谷,足三里,外关等穴位留针30分钟。嘱患者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障睡眠。三日后再针刺一次。经过两次针刺疗法后,患处皮下组织炎症包块硬结明显平伏消退,硬结范围明显缩小成小疖子状,然后嘱以抗生素软膏继续外用。患者心安离开。如图一图二。
按语,此病为中医概念中的痈疽。《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疽的病因病机做出了阐释,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扫之,不得复反,故痈肿。与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此患者的下颌部大面积早期痈正是处于气血不通,寒气化热,热胜肉腐的阶段。因此治则应为,行气活血,扶正祛邪,清热解毒。
针刺疗法是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对很多急慢性外科感染性疾病有显效,见效快,治疗迅速。针刺局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营养和氧气供应,从而减轻疼痛和炎症,起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的作用。在针刺取穴的穴位选择上,因为人体下颌的部位为三焦经大肠经胃经和任脉循行路线经过,所以除了围刺感染区域 以外配合经过下颌的经络远端穴位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取穴标准。三阴交和血海穴 活血化瘀,大肠经的合谷穴清头面部热,曲池穴疏风解表消炎止痛,三焦经的外关穴通调三焦,以及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清泻胃火。实践证明,针刺在面部局部感染中的效果非常显著,最大程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手术之苦和避免面部软组织创伤,不遗留痕迹和色素沉着。
针灸典籍中曾有感染部位不可以针刺的禁忌,但是其真实意图为避免针体经过感染部位后再进入其他无菌组织,而导致感染扩散。但是笔者认为学习经典要理解其真实含义用意,而非机械封闭自锢。在本感染病例的治疗中,针刺方向从感染灶的周边也就是正常无菌皮肤进针,针尖方向朝向感染区域,如同感染区域外科手术的消毒是从外周清洁区域向中间感染区域消毒。而且针刺入皮下后,针尖可以抵达浸润性硬结组织内,而不能将针体再深入到硬结组织的下方。以免将该病例感染灶下方的骨膜波及。
参考文献
〔1〕张盼,王遵来,黄朋涛,等.火针刺络放血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临床疗效[J].吉林中医药.2015,(2).
〔2〕李文豪,陈奕,李少娟.浅析中医外科明清三大流派辨治脱疽之异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