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素养培养研究探索
马宁宁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山东省新泰市 271200
一、核心素养与美术教育的内在契合
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向在于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其中美术学科以其独特的审美属性与文化承载功能,成为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框架下的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技能传授,而是转向通过视觉语言建构学生完整的人格体系。审美感知作为美术素养的基础维度,要求学生在观察、体验与创造中形成对形式美、意境美的敏感度;艺术表现则强调通过多元媒介将内在情感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语言;文化理解需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中透视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创意实践则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跨学科融合中实现创新表达。这四个维度相互渗透,共同构建起美术教育的素养培育体系。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存在三重矛盾:其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部分教师将美术课简化为手工制作课,忽视审美体验的深度;其二,文化传承的浅表化倾向,对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停留在符号借用层面,缺乏对其精神内核的阐释;其三,评价方式的单一化,过度依赖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成长。这些矛盾折射出传统教学模式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亟需通过课程重构与教学范式创新加以突破。
二、素养导向的美术教学策略重构
实现素养培育目标需构建 " 情境浸润 - 思维激活 - 文化深耕 - 跨界融合" 的四维教学路径。在情境创设层面,教师应突破教室空间限制,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社区生活等转化为动态课堂,如通过校园植物写生培养生态审美意识,借助博物馆资源开展沉浸式艺术教育。这种情境化教学能激活学生的多重感官体验,使审美感知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
思维激活策略强调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训练。教师可通过 " 视觉日记 " 记录学生观察视角的变化,运用 " 概念图" 梳理创作思路,设计" 如果……会怎样" 的假设性问题引发深度思考。例如在欣赏梵高《星月夜》时,引导学生探讨色彩情感与笔触节奏的关系,而非仅停留于画面内容的描述。这种思维训练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培养艺术表现的独特性。
文化深耕需要建立 " 解构 - 重构 - 创生 " 的递进式教学模式。在传统纹样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解构图案的构成法则,再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重构,最后创作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纹样。这种教学方式既保留文化基因,又赋予其当代生命力。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艺术表达,如将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并置研究,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
跨界融合是拓展美术教育边界的关键路径。教师可设计 " 数学 + 美术 " 的几何抽象画创作、" 科学 + 美术 " 的光影实验、" 文学 + 美术 "的绘本创作等项目,在学科交叉中激发创新潜能。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通过美术语言重构其他学科的知识图景,实现思维方式的互补与提升。
三、动态生成的评价体系构建
传统终结性评价难以全面反映素养发展过程,需构建 " 三维四度 "评价体系。三维指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度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教师、学生、家长、社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档案袋、表现性评价、同伴互评)、评价标准的差异性(尊重个体发展节奏)、评价结果的生成性(注重反馈改进)。
具体实施中,可采用 " 成长树 " 可视化评价工具,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素养维度具象化为树的不同枝干,学生每完成一次创作或体验活动,就在对应枝干上添加 " 果实 " 标签,记录具体进步。这种动态评价既能展现发展轨迹,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建立校际间的艺术素养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群体的发展特征,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保障
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师专业能力的转型升级。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与引导者,这要求其具备三重素养:一是视觉文化素养,能敏锐捕捉社会文化变迁中的审美趋势;二是跨学科整合能力,善于将美术与其他领域知识进行创造性联结;三是教育技术素养,熟练运用数字工具拓展教学边界。
教师专业发展可通过 " 三阶研修 " 模式推进:基础阶段开展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案例分析,提升理论素养;进阶阶段组织跨学科工作坊,开发主题式课程资源;高阶阶段建立教学反思共同体,通过行动研究持续优化教学实践。同时,完善校际协作机制,构建美术教育智库,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新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课程、教学、评价与教师发展的协同创新。当前研究在理论建构层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在实践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如何量化评估难以测量的审美素养?如何构建长效的校本教研机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持续开展行动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不断完善素养培养体系。
未来研究可聚焦以下方向:其一,开发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美术素养评价指标;其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边界;其三,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素养培育生态。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实践,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具有审美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未来公民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尹少淳. 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3] 钱初熹 . 美术教育的新视野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