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多元融入策略

作者

王洪超

重庆市立信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0036

一、课程思政在中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中的价值

(一)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导向

中职阶段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主要面向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与信息化管理等技术领域,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与职业技能。然而,仅具备熟练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未来的产业工匠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本领,更需具备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可以在技术训练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德”与“技”的协同发展,逐步形成既能“精工巧匠”又具“责任担当”的复合型人才特质。

(二)契合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实践需求

智能制造作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抓手,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中具有战略性意义。中职教育肩负着为智能制造产业链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课程思政的介入,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与使命感。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的价值追求,也有利于其在职业实践中展现更高的忠诚度和职业认同感。

(三)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普遍存在过度强调技能传授、忽视价值培育的问题,导致学生在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所欠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已不再仅限于技术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整体塑造。课程思政的系统融入,为中职教育构建起“知识—技能—价值”三维并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路径。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层次,还能促进学生在价值观、职业精神与技术能力三方面的均衡发展,从而推动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困境

(一)教师思政意识有待提升

在中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长期聚焦于专业技能的传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相对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倡导或口号层面,缺少对内在逻辑与实施机制的深入把握。这种状况使得思政教育往往难以在课堂中得到有效贯彻,造成专业教学与价值引导的脱节,影响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课程资源融合度不够

当前中职教材大多以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核心,思想政治元素的呈现比例有限,且缺乏与智能制造行业案例、国家战略及职业伦理等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因缺乏可借鉴的教学资源,往往难以将思政内容自然嵌入专业课程,导致课程思政的开展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育人价值和课堂的生动性。

(三)学生接受度存在障碍

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中职生的学业基础和理论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更倾向于具体的操作与实训环节。在此背景下,抽象化、概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甚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缺乏耐心与认同感使得课程思政在落实过程中常常面临“教师讲、学生不听”的尴尬局面,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教育目标的达成。

(四)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现有的中职课程考核体系,仍然以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为核心指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涉及较少,缺乏过程性、综合性和多维度的评价标准。此种评价导向使得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倾向于强化技能训练,而对课程思政的投入不足。与此同时,缺少有效的激励与反馈机制,也进一步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中主动开展思政教学的积极性。

三、中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多元融入策略

(一)理念层面的渗透与优化

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在教育理念层面完成深度嵌入。中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应强调学生的技能掌握,还应在价值塑造上进行整体设计。在教学目标的拟定过程中,应将“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明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使技能训练与价值引导形成双向支撑关系。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的构建需突出整体性与层次性。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建立思政元素的递进式衔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实现从“知行合一”到“德技并修”的发展转变,进而形成系统的价值认同。

(二)教学内容的多维嵌入

课程内容是价值观教育与技能训练结合的核心环节。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契合点。例如,在讲授“智能机器人应用”时,可以结合我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业成果,展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在数控机床操作课程中,应特别强调职业安全与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安全不仅是技能,更是责任”的价值理念。此外,在分析中外智能制造技术差异与发展趋势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创新在国家竞争力中的关键作用,强化其创新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元化

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有效落地的重要抓手。项目化教学是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核心方法之一,教师可以以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将团队合作、责任担当与职业规范自然融入任务实施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价值认同。情境模拟教学则能够借助虚拟仿真和典型企业案例的再现,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直观体验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也值得推广。通过将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工程案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综合视野,还能帮助其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理解智能制造的意义,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力量。要实现课程思政的多元融入,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入手。一方面,应通过校企合作、专题研修、教学观摩等方式,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提升其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应着力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备课、协同授课,形成“技能 + 思政”的教学合力。

(五)评价机制的科学化与多维化

评价机制是推动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的中职评价体系应从单一的技能考核转向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在考核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在项目实践中展现的责任意识、合作精神与职业素养。为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与多样性,应引入多维度评价主体,形成“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共同参与的格局。

四、结语

中职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多元融入,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实施需要在理念、内容、方法、师资、评价、实践等方面协同推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其兵 . 中职数控专业实施德技并修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策略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53(03)

[2] 冯艳花 , 张雅楠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困境及对策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 2023, 25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