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作者

赵金鹏 侯春鹏

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蚕庄金矿,山东 烟台 265400

1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原则

1.1 安全性原则

在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作业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安全生产置于首要位置。钢筋的布置配置必须严格遵循建筑结构承载力的力学性能要求,其型号规格及布置密度均应按照国家现行设计规范标准执行,确保在各类荷载工况下都能切实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运行。混凝土浇筑质量管控尤为关键,必须确保其抗压强度和密实度达到设计要求,有效预防和杜绝裂缝、蜂窝等质量缺陷的发生,切实维护建筑结构的整体安全性。同时,施工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1.2 质量性原则

施工质量作为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关键核心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自原材料筛选阶段起,就必须严格执行质量管控标准。钢筋材料应当具备优良的力学性能与可靠的可焊性,混凝土生产所需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必须全面符合国家相关质量规范要求。在施工工艺层面,钢筋加工、连接及安装等工序务必做到精准无误,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及养护等关键环节必须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确保最终工程质量全面达到设计要求及相关国家标准。

1.3 经济性原则

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万无一失的前提下,必须高度重视施工过程的经济效益。要科学统筹钢筋与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使用规划,坚决杜绝资源浪费现象。在原材料采购环节,要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论证,择优选用性价比最优的产品。要持续优化施工组织方案,着力提升施工效率,有效缩短建设周期,切实降低人工费用和设备租赁成本支出。同时,在施工全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费用管控措施,确保工程项目始终控制在既定预算范围之内圆满完成。

2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关键技术

2.1 钢筋加工与连接技术

在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钢筋加工与连接作为关键性技术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钢筋加工工序主要包括调直、除锈、切断及弯曲等标准化作业流程。首要环节是确保钢筋调直质量,严格把控直线度指标,切实防范因钢筋变形导致的结构安全隐患。针对存在锈蚀现象的钢筋,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除锈措施,可优先选用机械除锈与化学除锈相结合的技术方案,以确保钢筋与混凝土基体间形成牢固的粘结性能。在钢筋切断工序中,必须严格执行设计要求,精准控制切割长度,将尺寸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钢筋弯曲作业则必须按照设计规定的几何尺寸和角度参数进行规范化操作,特别是针对梁体、立柱等重要受力构件,其钢筋弯曲角度和形态均有明确的技术规范要求。钢筋连接技术作为施工质量管控的重点,主要采用绑扎连接、焊接连接及机械连接三种形式。绑扎连接虽具有操作简便的优势,但在承受动态荷载工况下,其可靠性存在明显局限,通常应用于次要受力部位或直径较小的钢筋连接。焊接连接能够实现钢筋间的高强度结合,包括闪光对焊、电弧焊等工艺方法,但其质量控制受操作人员专业水平和焊接工艺参数的双重制约。机械连接技术,特别是直螺纹套筒连接方式,因其具有连接强度高、施工效率优、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钢筋连接的主要技术手段。

2.2 模板安装与拆除技术

模板安装作为钢筋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模板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混凝土成型提供精准的几何尺寸和规范的表面形态,同时切实承担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荷载。在实施模板安装作业前,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对模板进行全面细致的质量检查,确保其表面平整度达标、几何尺寸精确无误、整体结构稳固可靠。在模板安装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确保模板定位精准、垂直度达标且表面平整度符合标准。针对大型模板体系,务必采用经科学论证的钢管脚手架支撑方案等可靠支撑措施,切实保障模板在混凝土浇筑作业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杜绝位移或变形现象的发生。同时,要特别注重模板接缝部位的严密处理,坚决防止混凝土漏浆问题的出现。关于模板拆除作业,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时间管控原则。若拆除时间过早,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因强度不足而产生质量隐患;反之,若拆除时间过晚,则会影响工程整体推进效率。具体而言:非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并确保表面及棱角部位不受损伤的前提下方可拆除;承重模板则必须依据混凝土实际强度指标及结构类型特点,严格遵照设计要求或现行相关规范规定的时限要求,有序开展拆除作业。

2.3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技术

混凝土浇筑作为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核心工序,在浇筑前,需对混凝土配合比实施严格管控,以确保其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契合设计标准。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应保障其均匀性与和易性,规避离析现象的发生。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分层浇筑的科学方法,各层浇筑厚度须根据混凝土材料特性、振捣工艺等关键参数进行精确测算。浇筑作业必须按照既定工艺流程有序开展,原则上应遵循由低到高、自一端向另一端的规范浇筑顺序。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必须高度重视温度管控工作,可采取在混凝土内部预埋冷却水管等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因内外温差过大导致的结构性裂缝问题。振捣作业作为确保混凝土结构密实度的重要工序,必须严格执行施工规范要求,主要采用插入式振捣和平板式振捣两种标准化工艺。插入式振捣作业应当严格遵循“快插慢拔”的技术准则,科学把控振捣时间,确保混凝土表面形成均匀浮浆、停止下沉且无气泡产生的理想状态。平板式振捣则适用于大面积混凝土表面振捣作业,必须确保振捣均匀覆盖,切实防范漏振现象的发生。

2.4 混凝土养护技术

混凝土养护作为保障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与耐久性的关键举措,其核心目标在于为混凝土营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促使水泥充分水化,进而确保混凝土具备良好性能。养护方式主要有自然养护和蒸汽养护等。自然养护最常用,有覆盖浇水养护和塑料薄膜养护两种。覆盖浇水养护要在混凝土浇筑后特定时段开始,保持表面湿润,养护时长根据混凝土类型和环境条件确定。塑料薄膜养护是在混凝土表面覆盖薄膜,防止水分蒸发,保持内部湿度。蒸汽养护适用于对早期强度要求高的部分混凝土构件,通过向养护室或罩内通入蒸汽,提高温湿度,加速水泥水化反应,提升早期强度,但成本较高,且需专门设备和场地。

3 结语

经深入分析研判,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作为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工程整体质量、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从基础施工原则到核心关键技术环节,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管控、安全性能和经济效益。随着建筑行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相关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为应对各类复杂工程挑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技术支撑。展望未来,在工程建设实践中,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同时积极运用智能化、数字化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切实提升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唯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方能有力推动建筑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 翁新培 . 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要点与应用 [J].建材发展导向,2023,21(24):153-155.

[2] 张文博 . 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J]. 产品可靠性报告,2023,(09):155-157.

[3] 曲延康 .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2,(09):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