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下国防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作者

纪昊璇 王娟 李新齐 王世彦 孙浩

济宁医学院 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东济宁 2720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1 国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德育的关键环节,青少年国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但当前学校国防教育存在片面化、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效果。

1.“ 三下乡” 拥军拥属实践活动概况及青少年国防认知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3 基于此,“星火燎原”志愿服务队联合济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太白湖新区管委会等,围绕“拥护退役军人,拥护军人家属”为主题开展志愿活动。

1.1 “三下乡”实践活动概况

在为期 7 天的暑期活动中,团队走访济宁市金乡县王杰故居、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学习先辈抗战故事,将感悟融入青少年国防宣讲,引导青少年铭记先烈事迹。团队联合济宁退役军人事务局拜访抗战老兵,同时,走访现役军人的家属,了解他们的不易。为此,团队联合相关单位开办军人子女暑期培训班,以减轻军属压力。

1.2 青少年国防认知分析

团队将实践经历带入中小学,通过讲座、提问、采访等方式收集师生对国防教育的认识。小学阶段,学生通过电视、网游、短视频了解军队、武器,知道军队保家卫国,但认知片面零散;部分学生认知模糊,对国防兴趣低。初中学生认知更详细,但多从网游获取武器知识,整体片面,多数因学业不愿深入了解,对国防含义及与自身的关系认知不足。此外,青少年对军人大多怀有崇敬之心,但对军人职责、在国防体系中的作用了解不深;对拥军拥属意义知之甚少。此外,部分教师对国防教育认知不足、积极性不高 2,影响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的教育效果。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与国防教育尚不能巧妙融合,学业压力下基础教育占据主体,压缩了国防教育实施空间。而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培养其爱国情怀与民族自信离不开国防教育的开展。

2. 新时代下国防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国防教育内涵丰富且多元,既包含着对国防基础知识的普及,也涉及国家意识,责任担当、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培养,他不仅仅在乎国防知识与精神的传授,更应该在乎国防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体现。

2.1 当前国防教育开展的国内外背景

龚自珍曾言:欲灭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共享消除了地域隔阂,文化入侵也随之出现,构成对国防安全新的挑战。青少年阶段是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三观”和民族自信最重要的时期,面对国内国际复杂现象,如明星“塌方”、反动言论等,产生自我否定,崇洋媚外等不当思想。例如,21 世纪初“伪娘风”盛行,虽被及时遏制,但仍潜移默化影响那一代人。

2.2 国防教育开展紧迫且必要

2.2.1 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国防教育以构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与文化自信为目标。中华文明史推动爱国主义情怀不断发展,古代“儒家文化”的“忠君爱国”思想影响深远。42019 年《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对象。7 通过正确、创新的国防教育,培育以民族与文化自信为基底的爱国精神,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国防观念,将人生理想与祖国未来结合,塑造有理想、担当、责任的新青年。具备爱国情怀的青少年,能认清社会现象本质,坚定初心,积极参与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2.2.2 联系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和归

属感

中央民族大学严庆教授解释: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即中华各民族之间有着共享的文化记忆、共享的精神历史、共享的社会责任担当,以及共享的未来发展。对青少年而言,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是民族精神纽带,是民族认同和归属感的核心源泉。深刻理解并接受这一意识,才能让国防教育开展的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用正确的观念对待历史,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明白国防安全是民族保障,民族共同体离不开国防,让国防守护成为一种自觉。

2.2.3 为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

国防教育是凝聚民族精神、激发创新潜能、守护发展根基的战略性工程,是实现中国梦与民族复兴的根本教育。在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国防教育是创新驱动的加速器:第六代战机、“南天门”计划等前沿科技点燃的社会创新热情,国防教育会传递给青少年,促进创新意识与中国梦的完美结合。此外,国防教育塑造的大国公民素质形象支撑着中华民族走向世界:一个走向复兴的民族,需要兼具家国情怀与世界的眼光,国防教育在承担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同时,也传递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理念。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无论是从国家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青少年健康成长还是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来看,开展国防教育极其重要,是新时代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扎实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

3. 结束语

国防教育是未来祖国稳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程,加快培养中国创新型国家转变的人才需要,是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棋招。通过本次“三下乡”实践服务活动,团队清晰的看到了青少年对于国防认识程度的不足,认识到了国防教育开展的决定必要性。面对当下问题,应该让国防教育走进学校,走进家庭,走进社会,更加走进青少年的生活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理智看待国内国际的各种社会现象,坚守爱国主义的本心,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强大的民族自信,为巩固我国祖国边疆和科技创新能力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 (20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05), 690-694.2. 潘映铼 . (2023). 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开展意义、问题及其对策 .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 36(12), 26-28.3. 坚持精耕细作奋力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 (2024-09-27). 007.4. 张菊瑞, & 刘利宁. (2025). 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 . 大学 (03), 181-184.5. 卢黎歌, 耶旭妍, 王世娟, 李梁, 刘翔宇, 万美容, 陈迪明,隋牧蓉, 张康军, & 訾艳阳. (2020).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01),9-25.6. 李双龙, & 杨英. (2025). 社会国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理路与实践路径.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13(02), 9-16.7.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5.

第一作者简介:纪昊璇(2001.11-),男,汉族,山东烟台,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