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与实施研究

作者

王贵喜

哈尔滨市双城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 150100

一、引言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天然地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契合。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合理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并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要素。

二、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与实施

2.1 课程目标设计

2.1.1 价值体认目标

小学阶段应注重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理解并遵守校园环保规则,初步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和集体责任感。通过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场馆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的兴趣,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2.1.2 责任担当目标

围绕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设定相关活动目标。如开展班级值日活动,让学生负责教室卫生打扫、物品整理等工作,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基本事务的能力,初步养成自理能力和自立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关爱老人活动,鼓励学生为老人提供帮助,如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等,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的意愿,培养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2.1.3 问题解决目标

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从学校和家庭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校园植物观察活动中,鼓励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为什么有的植物叶子会在秋天变色?”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尝试提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课程实施策略

2.2.1 基于生活情境,设计活动主题

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日常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挖掘活动主题。例如,结合季节变化,开展 “春天的色彩” 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花园或公园观察春天的植物,用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春天的美景,然后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这样的活动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2.2.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每组明确分工,如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活动过程、汇报员负责成果汇报等。例如,在“校园小动物调查” 活动中,小组成员分别负责观察不同区域的小动物、记录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动物的特点等工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2.3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师在活动中扮演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在活动初期,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制定活动计划,如在 “自制小书架” 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测量尺寸、选择材料、设计书架样式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例如,学生在制作书架过程中遇到木材切割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如更换工具、寻求他人帮助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与实施

3.1 课程目标设计

3.1.1 价值体认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公益志愿服务等,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在社团中遵守社团规则,积极为社团发展贡献力量,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1.2 责任担当目标

结合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扩大的特点,设计更具挑战性的责任担当目标。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环境治理项目,学生不仅要参与垃圾清理等实际工作,还要通过调查分析社区环境问题的根源,提出改善社区环境的方案,并向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环保行动,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如担任学生会干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策划等,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3.1.3 问题解决目标

初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知识拓展等方面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例如,针对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研究交通拥堵的原因,提出缓解交通拥堵的建议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地理、物理等多学科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课程实施策略

3.2.1 跨学科主题学习,拓展知识视野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例如,开展 “生态城市建设” 主题活动,涉及地理学科中城市生态系统的知识、生物学科中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化学学科中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原理、信息技术学科中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等。通过跨学科学习,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2.2 项目式学习,培养综合能力

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项目规划、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实施操作、成果展示等环节。例如,在 “校园文化宣传项目” 中,学生要确定宣传主题、设计宣传海报和视频、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等,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与实施,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目标,采用有效的实施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核心素养。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教师专业素养、课程资源、学生个体差异、家长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整合课程资源、实施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加强宣传与沟通等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克服这些困难,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邵春瑾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 ." { 科技创新导报 } 14.3(2017):2.

[2] 朱淑艳. " 核心素养培育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路径探究 ." { 课堂内外(高中版)} 14(2024):10-12.

[3] 董长华 , and 易瑾 . "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管理 ." { 北京教育:普教版 } 2(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