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情看教学: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与高考命题趋势融合探讨
孙伟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464300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与新高考制度的全面铺开,共同构成了重塑高中数学育人模式的重要驱动力。高考作为兼具高利害性与强导向性的关键环节,其命题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一线教学实践。深入解析高考命题演变对核心素养的映射规律,探寻素养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的有效策略,促进教、学、评与考试导向的有机统一,对提升高中数学育人效能、回应时代发展需求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1 高考命题趋势与核心素养的关联分析
高考数学命题正经历深刻转型,其与六大核心素养的联系日益紧密与清晰。显著趋势体现为试题正逐步摆脱对孤立知识点与刻板技巧的过度依赖,转而构建真实、复杂且内涵丰富的问题情境。此类情境性命题强烈要求学生具备数学抽象以剥离本质,依靠逻辑推理严谨演绎,运用数学建模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借助直观想象辅助探索,通过准确运算和数据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融合现实背景的概率统计题、开放探究型几何证明、跨章节知识整合题等,均直指核心素养的综合运用。高考命题的此种素养化导向,正在强有力地引领中学教学从聚焦解题技巧的双基训练,转向关注思维能力与素养品格的深度培养,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外在驱动信号。忽视这种趋势关联性,必然造成教学与评价的脱节。
2 当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素养目标落实存在表层化倾向
教学实践中,尽管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但日常教学惯性仍难以彻底扭转。部分课堂虽设置了情境引入或探究活动,但其根本目标仍旧服务于后续题型的熟悉与演练,缺乏对真正思维过程展开的深度追求,使得素养培养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教学实践中存在显著的形式化问题:虽有情境引入与探究活动设计,但其本质仍依附于传统题型演练目标,未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维探究过程。
2.2 素养发展过程呈现割裂化状态
当前培养路径未能有效贯穿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往往单向注重知识与方法的传授,未能着力打造支撑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结构;评价反馈则过度聚焦结果优劣,对揭示学生思维瓶颈从而引导其优化调整的过程性关注严重缺失。这种教与评对素养发展进程的割裂状态,削弱了教学的育人与育学双效功能。学习过程存在结构性断层:课堂教学偏重知识单向传递而忽略自主探索路径构建;评价过度聚焦结果优劣,缺失对学生思维障碍的过程诊断与反馈支持。
3 核心素养培养与高考命题融合的路径
3.1 建立素养导向的对应机制
教学实践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基石,同时深度吸纳高考命题对核心素养考查的具体维度、层次和呈现方式。学校层面应组织力量系统分析近五年高考真题,精研其蕴含的核心素养内涵、能力要求与设问逻辑,将提炼的要点逆向反哺课程规划。在制定学年、学期乃至单元的教学目标时,需明确标注其与特定数学核心素养的直接关联点,并进一步分析其与高考考查要求的映射关系。函数综合应用单元的核心目标需精准定位提升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逻辑推理素养,并对应到高考中关于函数性质综合应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类题目的关键能力要求。此深度融合为后续教学提供了精准导航。
3.2 实施情境链为轴心的教学模式
传统知识点讲授模式需向浸润式情境教学模式跃迁。教学设计应着力构建前后贯通、挑战递进的真实或拟真情境链。新知识引入可依托与学生认知冲突的现实情境提出问题;新知探索过程应模拟科学家发现历程,在情境中引导推理、抽象与建模;巩固应用环节则创设需要迁移创新解决的情境任务链。特别要整合高考中广泛出现的跨学科、科技前沿、历史文化等复杂情境类型,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与建模能力。课堂应大力引入开放式、探索型任务,激励学生经历完整的猜想、探究、验证、表达的思维历程,确保数学抽象、推理、建模等核心素养在持续实践体验中获得深度内化与发展。
3.3 构建思维外显化的学习过程
素养的内化依赖于思维活动的充分外显与持续优化。教学中必须设计驱动学生暴露思维路径的教学活动,如解题过程中强制要求学生口头阐述思路、绘制思维导图展示关联、以书写解题注释阐明关键推理步骤等。推行如费曼学习法等促进学生深度解释概念的教学策略尤为关键。建立多维的学习支架体系至关重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串进行追问、质疑以催化深层思考;提供结构化思维工具表——如建模过程记录表、猜想验证流程表、证明步骤自检清单等——引导学生遵循规范、反思完善;形成生生互助机制,在思维碰撞中批判与优化彼此见解。这种外显、反馈、修正、再实践的认知闭环,是培育逻辑严谨性与思维深刻性的根本保证。
3.4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需超越结果性评价主导的局面,构建能精准观测素养发展全过程的多元评价框架。该体系应覆盖日常学习的多个节点:课堂观察反馈单即时捕捉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与思维品质;单元项目式任务重点评估学生在模拟复杂情境中数学建模、数据处理、模型求解的综合能力素养;章节探究报告侧重分析学生提出猜想、组织论据进行数学推理与论证的逻辑严密性水平;创新利用数学写作、主题演讲等形式,深度挖掘学生的数学表达与思维组织层次。高度重视过程性证据收集,如学生修正的解题草稿、讨论实录、建模手稿等,建立动态学习档案袋,完整呈现素养发展轨迹。评价工具设计需参照高考题关键能力指标,但观测点更细腻、反馈周期更短,以即时诊断促素养提升。
3.5 强化教师协同教研与专业发展
教师的素养意识与教学能力是融合落地的核心支柱。学校应重构教研机制,将聚焦点转向高考核心素养命题特点剖析、情境化教学设计研讨、学生典型思维障碍与解决策略研究、课堂即时评价反馈有效性分析等方面。可尝试组建跨年级的核心素养教研共同体,集体开发基于素养目标的教学单元包与匹配的校本评测题。教师专业发展需将重心置于深度课标解读——特别是核心素养水平层级的辨识能力、高考真题的素养解构与命制技术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外显的教学策略研习上。学校层面应提供制度保障与资源倾斜,如定期举办素养教学优质案例分享活动、建立专项奖励机制等,激发教师投身此项教学变革的热情与创新潜力
结束语
总之,高考命题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层次考查,明确指引育人方向转型。亟需突破教学表层化与割裂性障碍,锚定素养与考试的融合基点,以情境浸润、思维外显、全程评价、教师发展为关键路径,推动教、学、评的系统协同。唯有此,方能促成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培养胜任未来挑战的人才。这既是响应国家教改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高中数学育人实效的核心通途。
参考文献
[1] 卢可心 .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引入中的情境创设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3.
[2] 覃丽娟 . 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试题的分析研究 [D].广州大学 ,2022.
[3] 余 智 华 . 高 考 数 学 命 题 的 新 趋 势 [J]. 中 学 课 程 资源 ,2021,17(11):29-31.
[4] 刘智宏 . 数学核心素养下的高考命题与复习建议 [J]. 高考 ,2021,(23):7-8.
[5] 俞梦飞 .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考数学试卷评价研究 [D]. 南京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