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岗课赛证一体化背景下护理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

陈兵兵

湖北城市职业学校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0

引言:

护理教育正面临临床需求快速演变与教学模式相对滞后的双重压力。传统实训多以操作流程为导向,忽视了岗位胜任力与情境应变的培养,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职业能力。岗课赛证一体化模式融合岗位实践、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与职业认证于一体,为护理实训教学提供了任务导向、能力驱动、标准引领的教学路径。

一、岗课赛证模式的概念

岗课赛证模式集岗位实践、课程学习、技能竞赛及职业资格认证于一体。此模式以实践为重心,致力于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在岗位实践环节,通过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学习部分则融入母婴护理专业的核心知识,确保学生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技能竞赛作为衡量学生技术水准的关键途径,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职业资格认证则为学生技能的达标提供了官方证明,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在职场上的认可度。岗课赛证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注重从实际工作需求出发,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架构。该模式不仅对学生的技能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护理实训教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岗课赛证引导下的护理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一)实训内容的岗位导向重构

护理实训应摒弃技能清单式教学,转而以岗位胜任力框架为蓝本,重构操作模块。教学设计需以临床一线场景为锚点,嵌入真实任务链,如术前准备、床旁观察、母婴交接等典型工作流程。引导院校与医院建立共编实训方案的合作机制,由一线护士参与模块设计与周期调整,确保内容更新与临床保持同步。教学围绕岗位决策 - 操作执行 - 效果评估闭环展开,使学生在仿真情境中形成岗位意识与任务思维。

(二)教学设计的课程整合创新

打破护理实训课程的学科壁垒,围绕护理工作任务设置项目单元,如新生儿入院评估或术后感染预警,在一个项目中融合生命体征监测、用药安全、心理支持等多个学科内容。课程结构采用问题导向 + 小组协作模式,学生在任务执行中体验知识联动的必要性。教师角色亦需从知识提供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通过提出临床真实难题,引导学生构建个人理解与操作逻辑,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训的双向牵引,提升学习的深度与流动性。

(三)情境化教学与模拟训练的强化

护理实训中应引入动态变量场景,如夜班突发高热、母婴突变大出血等非预设事件,制造临床应急压力,使学生进入高度专注与快速响应状态。在训练实施上,结合标准化病人与高保真模拟人技术,实现语言、表情与病情同步的沉浸体验。还应构建多角色协作机制,由学生分工担任护士、患者家属、医生等不同身份,借此唤醒沟通能力与职业情感,在临床语境中完成身份内化与角色适配。

(四)竞赛驱动下的能力跃迁机制

重构学习路径,每一实训阶段设定明确的竞赛任务,如静脉穿刺操作在五分钟内完成且零失误,或病情汇报中要求三分钟内逻辑清晰、术语准确。教师引导学生自建训练标准、自查评估清单,提升自主改进能力。校级赛事则作为阶段节点,辅助构建实训 - 训练 - 竞赛的螺旋上升机制。教学团队应借鉴国家级护理技能竞赛题库,反向设计难度梯度,激活学生挑战欲望与专业自驱力。

(五)职业认证融入教学全过程

将职业标准前置于教学起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即引入护士执业考试中的技能标准与评分逻辑,如消毒规范、查对制度、知情告知等操作细节,潜移默化植入课程结构。每一项实训任务结束后,设置认证式复盘,由第三方教师进行仿真评分,既检验学生掌握程度,也促使其对照执业规范反思不足。在课程末期实施综合模拟认证,由院校颁发实训合格证书,实现职业资格体系的教学延伸,提升学生职业认知与规范意识。

三、岗课赛证一体化背景下的实践路径与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的双师化转型

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需打破脱岗教学的惯性,推动专职教师定期进入临床一线轮岗。建议设立临床挂职 - 反哺教学机制,由教师承担真实护理岗位,如产科夜班、急诊分诊,回校后结合岗位所见重塑教学案例库与训练流程。鼓励护理学科引进医院骨干护士参与实训授课,并为其配备教育方法培训,形成懂病房、懂学生的教学联合体,有效解决实训内容滞后、教学语言僵化等常见问题。

(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可依托院校与临床单位的协同基础,设立区域共享型护理实训中心,统一配置基础护理、母婴照护、危重应急等分区模块,实行轮训排班管理。引入智慧教学平台,将高频护理操作(如导尿、吸痰、皮下注射)录制为多视角视频,并嵌入语音讲解与错因提示,供学生碎片化练习与自评。平台同步对接技能竞赛标准与执业考试要求,设置练习 - 考核双通道,使教学资源从静态的用具转型为动态的能力增量器。

(三)学生评价的多元化探索

建立过程 + 成果双轴评价体系,打破单一末端考核机制。过程评价阶段可引入教学日志、自我打分卡、小组互评机制,以观察学生在多次训练中的进阶轨迹与问题修正能力;成果评价则设置场景化综合任务,如母婴交接模拟演练,要求在设定时间内完成评估、沟通、记录等整套流程,评估指标涵盖操作准确度、语言组织能力与情绪安抚技巧。评价者构成应多元化,由教师、实习带教老师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确保公正与多角度反馈。

(四)质量监控的持续反馈机制

建议建立周反馈 - 月修正机制,设定每周教学小结与问题归档,由学生匿名反馈实训困惑及教师教学方式;教研组对问题分级分类,并制定次月改进策略,实施闭环追踪。引入实训观察员制度,聘请经验丰富的护理带教人员或外部评审定期旁听教学,记录课堂互动、操作指导方式及情境设置真实度,形成文字报告回馈教师个人成长与团队教研方向,实现实训过程与教学策略的动态联动。

四、结语

岗课赛证一体化模式为护理实训教学注入了新动能。本文从教学方法重构与实施机制双向入手,提出岗位导向内容设置、项目整合课程设计、情境模拟教学实践及认证评价深度融合等策略,并配套构建师资建设、资源共享、质量监控等保障体系,推动护理实训向高效、真实、职业化迈进。未来应持续拓展模式适应场景,强化行业联动机制,促进教学改革成果的稳定转化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凌杰 .“岗课赛证”视域下的中职母婴护理实训教学模式优化 [J]. 成功 ,2025(5):16-18.2. 字绍芬 , 代龙彩 .OSCE 培训法在成人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 科教导刊 ,2025(11):78-80.3. 郑敏 , 李常秋 .“1+X”证书制度下中职护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构 [J]. 广西教育 ,2022(1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