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德育课程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雯璐

湘中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引言

国家推进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战略,亟需兼具精湛技能与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工匠精神作为国家育人导向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其战略地位。高职教育以培养德技并修人才为核心,德育为其根基。然而,当前部分高职德育课程因内容空泛、脱离实践且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职业认知与道德培养效果有限。蕴含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核心道德价值的工匠精神,天然贯通专业技能与人格塑造,是破解此德育困境的关键。将其融入课程体系,能紧贴职教本质,有效对接学生发展与企业需求。

一、价值导向: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德育课程的时代意蕴与育人价

(一)赋能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工匠精神能有效引领学生将职业从“谋生手段”升华为“事业追求”,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抵御浮躁功利风气,培育敬业奉献情怀,增强职业认同与自豪感。同时,它将“诚信、责任、规范”等职业道德具象化为清晰的行为指引,强调对质量诚信守诺、对岗位恪尽职守、对流程遵守规范,是职业道德的生动体现与强化剂。此外,其倡导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理念更能内化为严谨细致、持续改进、勇于创新的职业习惯,成为驱动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动力。

(二)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工匠精神能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认清个人技艺提升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让技艺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国工匠的事迹彰显着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的羁绊——高铁、航天等领域的工匠们以精湛技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他们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领会技能报国、产业报国的内涵,激发使命感与责任感,促使其在职业发展中既追求个人价值,更致力于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2]。

(三)增强德育课程吸引力与实效性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德育课程,能让德育内容更接地气、更生动鲜活,贴近学生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依托学生熟悉的专业场景和职业角色开展德育,可将抽象说教转为具象体验,增强学生参与度与认同感。当学生在德育课程中看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案例和内容时,会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显著提升育人效果。

二、实践路径: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德育课程的科学策略与生动实践

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德育课程,需要遵循“三结合”原则:与专业教学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与实践活动结合;坚持“三贴近”:贴近行业、贴近企业、贴近岗位,通过多种路径实现二者有机融合。

(一)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深挖学科德育元素

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职德育,关键在于重构课程体系,实现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具体到数学类课程(如高等数学、应用统计、数学建模),需系统梳理其教学目标与内容,深入挖掘蕴含的工匠德育元素。例如:高等数学教学中,可强调极限定义体现的严谨思维,并辅以因忽视计算舍入误差导致工程事故的反例,深刻阐释精益求精的价值。应用统计课程中,通过剖析数据造假、篡改结果引发的灾难性决策后果,强化诚信责任的职业底线;同时展示优秀统计师创新算法优化模型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守正创新意识。此外,可针对性开发“数学严谨性与职业伦理”等专题辅修模块或讲座,邀请企业资深数据分析师分享其追求数据精确性的实际经历,使抽象的工匠精神变得具体可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载体,激活课堂育人活力

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工匠精神育人实效的关键。应大力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法,将德育目标嵌入实践性任务。如数学建模课程中,设计物流路径优化、成本效益分析等真实课题,其评价标准需超越结果正确性,重点考察模型假设的严谨性即逻辑缜密、求解过程的规范性即步骤清晰且可追溯、结果验证的完整性即多角度检验以及详实的团队协作记录即沟通有效且分工合理,以此全方位培育学生的精益求精与协作共赢精神。同时,积极创设职场情境模拟,如设计因关键数据偏差导致企业重大决策失误的场景,组织学生扮演数据分析师、部门主管、客户等角色进行危机处理,在角色体验中深化对责任担当与诚信规范的认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学匠心云平台,集成数学软件模拟高精度计算环境并实时反馈操作步骤规范性、展示经典数学推理中的严谨之美案例库,并开展寻找数学之美——捕捉严谨与创新瞬间摄影微故事征集活动,营造浸润式学习环境。

(三)强化校企实践协同,促进知行合一转化

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真实职业环境的淬炼。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与知名数据分析、金融科技等企业共建工匠德育实践基地。实习前,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数学相关岗位工匠行为规范清单,明确具体行为准则如数据录入双人独立校验、分析报告三级审核、异常数据溯源必究。实习期间,安排学生跟随企业认定的严谨型导师如资深精算师或数据分析师,通过观察其工作态度、数据处理流程和问题解决方式,完成数学严谨观察笔记,深化理解。实习评价环节,显著提升企业导师对学生逻辑严谨性、工作责任心、规范遵循度及主动学习意识等体现工匠精神维度的评价权重,建议占实习总评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形成强有力的实践导向。在校内,定期举办数学文化节,活动涵盖体现规范与精确的数学解题擂台赛、展现优化思维的算法创新挑战赛、我的数学职业偶像事迹报告会以及庄重的数据零误差承诺签署仪式,营造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

(四)完善多元评价激励,巩固长效育人成效

构建科学长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保障工匠精神融入实效的核心。需摒弃单一试卷考核,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德育评价体系。具体包括:设计数学工匠素养成长档案袋,系统收集学生在课堂问答、项目作业、实习实践、竞赛活动及日常行为中展现工匠精神的实证材料;在数学建模、应用统计等专业课程中,明确设置逻辑严谨性、规范意识、创新思维、责任担当等评价维度并细化评分标准;设立校级数学严谨之星、最佳数学素养奖等荣誉,在评奖评优及推荐就业时将工匠精神素养作为重要依据;同时利用校园官网、宣传栏及新媒体平台设立匠星榜,宣传获奖学生的严谨事迹与先进故事,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风尚。

结语: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高职德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的实践路径涵盖内容重构、教法创新、实践联结与评价激励,兼具系统性、实操性及学生中心性,旨在破解当前德育困境,将工匠精神贯穿育人全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筑牢职业道德根基、提升综合素养、厚植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未来,更需凝聚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及社会多方合力,协同并进,方能培养更多德技并修、匠魂高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雷凯,姚昊伟,黄轶南 . 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四维审视 [J]. 北京教育 ( 德育 ),2025,(06):48- 54.

[2] 陆晓莉 . 教育强国建设视域下高职思政引领力的本质、功能与提升路径 [J]. 职业技术教育,2025,46(16):27-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