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陈利利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引言
课程思政古已有之,例如《论语》中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指的是孔子从知识、德行、忠诚、言而有信四个方面来教育他的弟子,只不过古代并没有“课程思政”这一名词,其概念是近些年才被明确提出来的。2014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课程思政”一词首先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探索的创新。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相应制度和工作体系也逐渐建立。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 年9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并且“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以及“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同年12 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十大育人”体系中,课程育人居于核心地位,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 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纲要》是全国性教育文件中首次用到“课程思政”一词,将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涉及到课堂教学、教材修订、教学管理、教学方案等方面。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要仅仅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该《纲要》不仅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内容重点。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外国文学课程,由于其异质文化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课程体系固化,应用型不强。目前,高校的外国文学教学虽然已经意识到要立足于课程的三维目标展开,但因课程内容大多主讲欧美文学,弱化亚非文学,课程相关平行课程开设随意性较大,再加人文学科性质受限,其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显性效果难以短时间内呈现。认识不到位,定位不统一。外国文学教学脱离或架空专业课大而空地从外部嫁接思政知识,简单灌输外国文化,或者迫切地要求洋为中用,不能把思政元素和外国文学课程的内容有效融入,不能让思政建设和课程内容形成育人共同体。
教学模式僵化,互动性不强。外国文学教学仍常见于课堂传递接受模式讲授,教学互动不足,学生的学与用的效果评价受限。教学产研结合不强,显性成果缺失。教师创新教学设计,若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在合作探究等方式开展研讨活动时容易浑水摸鱼,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客观认定。教师能力欠缺,思政实效不明显。外国文学老师大部分有开展课堂思政教育的意愿,但因政治素养不足,或是知识储备不足,或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欠缺,使得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效参差不齐。相关机制建设滞后,课程思政管理机制不健全。大部分院校无法为学校的课程思政提供系统的支持或远景规范,缺乏团队支撑、量化指标和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课程思政只是给代课教师的任务,代课教师因无所依凭,使得课程思政常常流于空泛。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从课程内容方面:
外国文学课程,应该在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同时,在多元文化视域下保持开放,打开壁垒。使作为人文社科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国文学通过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知识学习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实现外国文学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教育观:从传授外国文学知识向挖掘外国文学精神价值转化;从传授外国文学研究方法向养成批评性思维转化。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知识观:对外国文学的知识体系重新认识,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课程观:突出外国文学的人文性特征;教师对教材要深度理解,对教学内容的品质要把控,要深入挖掘外国文学中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文学的教诲功能。
(二)从课程教学改革方面:
外国文学中的古今文学史的流派与发展、文学经典的阐释等内容,拥有大量的思政育人素材和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因此,作为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师更有优势贯彻思政教改理念,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外国文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第一,以经典作品的审美内涵实施隐形育人。文学作品的最根本属性就是审美属性,一部经典的作品通常能带给读者非同凡响的审美愉悦,外国文学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对作品审美内涵的鉴赏,润物细无声地达到隐形育人的目的与效果。例如,在讲授《巴黎圣母院》时,教师可以采取美丑对照原则阐释人物形象的审美内涵,通过分析外表虽然丑陋但是内心却单纯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表英俊潇洒但却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让学生明白心灵美的伟大与可贵,即在阐释作品之“美”时深度挖掘美中之“德”,既授业也育人。
第二,以优秀作家的人文精神渗透课堂教育。文如其人,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作家高贵灵魂的折射,优秀的作品能引人向善和向上,优秀作家的气质秉性也能在不经意间烛照读者的心灵。外国文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剖析作品的内涵时,也应该重视分析作家身上所具有的人文情怀,他们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等。例如,在讲授《老人与海》时除了分析桑迪亚哥的硬汉子形象,也要重点介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热爱自己的国家,英勇无畏,被誉为文坛硬汉和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以此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等。
第三,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文化自信。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外国文学是具有异质特性的。外国文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外国的社会、历史与风土人情,了解世界的文明与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宏阔的世界文学观,同时也要在这种开放性的视野中启发学生在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对比中深入思考这两种文学文化的交融与差异,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对于《荷马史诗》的教学,在分析阿伽门农和阿基琉斯英勇善战,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时,也要对阿基琉斯所表现出来的西方的个人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予以阐释,从而让学生在和中国文学文化中的整体意识形成对比的情况下,受到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进一步增强对本民族文学文化的情感和价值认同,实现外国文学教学的高阶性特征。
(三)从思想认识方面
外国文学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高度的认识,应该通过各种研讨学习或培训,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外国文学专业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认知水平,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加强对教师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外国文学专业教师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立德树人,树人的前提立德。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要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教师。外国文学专业教师要强化课程思政的意识,转变教学理念,挖掘思政素材,明确德育目标,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注重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通过培训和引导,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强化课程思政意识要落实到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外国文学课程教师要立足思想政治的高度,从教材中提炼思政的元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外国文学作品蕴含着大量的正能量元素,为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教学目标提供给了充足的养分。如《荷马史诗》《堂吉诃德》《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等经典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探索这些作品中的个体生命价值与人类精神自由,可以获得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歌德的《浮士德》中自强不息、用于实践、精进不懈的“浮士德精神”,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典型概括。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等名作,内蕴深厚。[1] 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致力于探究人类生存状况和生命意义,追寻自我的道德完善。泰戈尔积极地促进东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呼吁亚洲的国家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这类伟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家国情怀,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教师务必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注重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引领。
五、 结语
课程思政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融入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然而,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教师思政素养不足,思政意识不强,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外国文学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创新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组讨论外国文学作品内容、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从教学内容、学生的价值观提升等角度展开评估,实现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及其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冯樨 . 省属师范院校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初探——以外国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为例[J]. 读书月报,2021 年第3 期。
2. 曾丽华 . 立德树人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J]. 集美大学学报 .2023 年 3 月,第 24 卷第 2 期。
3. 吴超平 . 高校中文专业“ 外国文学”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补论—以“ 互联网 +′′ 为背景,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 年第3 期。
4. 王玉洁 . 跨文化视域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 思政教学” 的内涵探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 年第4 期。
5. 杨克敏 . 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 年第1 期。
6. 李文佳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年第8 期。
7. 郑燕虹. “ 外国文学研究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 外国语言与文化,2024 年第 1 期。
作者简介:陈利利,1981.4,宝鸡,文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法国文学),
基金项目:1. 与省教育学会 2021 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Y 005)。
2. 省十四五规划项目:省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SGH23Y 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