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碳金融在实现碳减排目标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和挑战

作者

张宇

浙江华安节能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为了有效激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单纯的惩罚措施显得捉襟见肘;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作为重要补充手段显得尤为关键。这里所提及的“碳市场”,从狭义理解,是指围绕碳排放配额许可进行交易的平台;而从更宽泛的角度讲,它涵盖了碳排放权、水权等多样化的环境权益,以及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大宗商品交易,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产权与清洁能源交易体系。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开放与活跃,碳金融这一新兴领域也随之兴起,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创新的经济解决方案。

关键词:碳金融;碳减排;可持续发展

前言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市场正在经历重要的发展阶段。2023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键性政策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映射了市场的发展方向,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务院于2023年3月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强调了金融管理部门的统一规范管理,为碳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加系统完备的管理框架。并且,2023年2月通过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对于引导和规范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政策联袂发力,既为国内碳金融市场开辟坦途,也预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及绿色金融创新中将担当更积极引领角色。展望未来,市场日臻成熟与国际合作深化下,中国碳金融市场或将蜕变成为联通国际资本、催化低碳技术流动、助推全球减碳目标的中枢平台。

1什么是碳金融

碳金融旨在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涵盖金融制度创新与交易活动,核心为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投资、低碳项目投融资等中介服务,实质是将碳排放视为可交易商品,涉及现货与期货市场。其运作中衍生出的定价挑战,恰与成熟金融衍生品定价模型如:布莱克一斯科尔斯(Black.Scholes)模型相契合,通过合理假设碳价动态,将该理论框架应用于碳金融定价。碳金融独具特色,体现于无形标的、国际参与度高、政策敏感性强及价格波动大等特点。观察大宗商品市场趋势,节能降耗与产业升级致传统行业需求缩减,反之,全球气候行动加速碳配额、环境权益及清洁能源商品如天然气、电力交易的显著增长。据世行《2010碳市场现状与趋势》预测,碳市场或于2030年超越石油市场,成长为全球顶级大宗商品市场,标志绿色金融在经济转型中的重大影响。

2“双碳”战略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首先,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主体框架已基本建立,标志性的国家级碳交易市场成立,既是我国碳金融启航的里程碑,也为关键排放行业树立了市场导向的减排激励模式。同时,地方性碳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各地灵活探索,共促全国碳金融市场的兴盛。

其次,碳金融产品与服务生态日益繁茂,超越单一碳排放权交易,碳信贷、碳债券、碳基金等新兴金融工具的涌现,极大拓宽企业和投资者选择,为低碳技术的创新应用与经济绿色转型提供强大动能。绿色债券的成效尤为显著,有效引导资本流向绿色项目,加速绿色经济崛起。

综观全局,“双碳”战略引领下,我国碳金融市场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从市场架构的坚固建立、金融创新的连绵不绝,到政策支持的强化与国际合作的深化,碳金融市场正逐步崭露锋芒,成为推动我国及全球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尽管挑战犹存,但碳金融市场的广阔前景不可小觑,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对策与建议

3.1发展成熟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促进碳金融交易市场的成熟壮大,吸引更多参与者入场,并积极推广碳金融与市场经济理念,深化社会认知与理解。鼓励业界专业人士投身低碳金融,增强公众对产品的认知,提速社会参与进程。为此,实施激励措施,加强国际合作,激发国内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同时,重视碳金融工具创新与技术进步,特别是商业银行需提升碳交易科技水平,聚焦碳排放权衍生金融工具创新,构造多元碳市场,以增强碳金融资产价值与市场平台稳定性,提升国际碳交易透明度,增强市场信心与正面预期。

在不断优化市场结构与交易机制的同时,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碳金融的影响力,争取全球碳市场价格领导权,领航碳金融未来趋势。

3.2建立统一的碳金融法律框架

构建统一且严谨的碳金融法律框架是首要之举,需全盘优化设计,强化评估机制,并组建高级别设计团队,实施定期政策评审,迭代升级顶层规划。加大碳交易法则约束力,严惩违规,形成强效震慑。融合碳税、节能、新能源政策,规避冲突,综合考虑政策互动,设计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协同矩阵,共推低碳转型。

稳固的法律体系是碳金融市场的根基。应国情制定全面碳排放权交易法,明晰排放者责任与减排义务,为市场稳健发展提供法律支柱。政府应严惩减排违约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减排,营造正面减排氛围。

此外,配套符合国情的碳金融信用评级系统与数据透明机制,界定数据公开范围,减少市场不确定性与投资风险,确保市场长期稳定,打造透明健康的投资生态。

3.3加强碳金融市场监管

加强碳金融市场监管效能,改进信息披露流程,有力抑制交易中信用风险的发生。现下,碳金融交易领域面临信息不透明难题,参与者评估风险能力受限,亟需国家级别的介入,强化信息链路监管,严厉打击虚假信息制造与传播,以维护信息环境的纯净。

同步,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公示体系的规范化及透明度提升,为巩固市场信心、维系政策稳定及市场长期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些举措不仅加固了政策执行的安全网,也提高了市场对前景的预见性,为碳金融市场的稳健扩张铺平道路。

3.4培养碳金融相关人才

致力于碳金融人才培育,积极推动“碳金融”教育普及,强化理论与实践技能的深度融合。相关部门应激励教育机构投身其中,促进碳金融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与教学体系完善,为行业培育兼具深厚理论与实操能力的人才库。鼓励高校融入“绿色低碳”理念于课程,加速碳金融学科成熟及碳交易实践教学,同时,开展针对碳金融从业者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

在国际合作层面,拓宽全球合作交流,不仅借鉴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更要促进跨国银行业务协作。鉴于我国碳汇交易现状及“双碳”目标,金融机构需树立可持续经营理念,构建坚实的资金支持体系,护航绿色金融的长期发展。

3.5加快推进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推进碳金融创新产品的快车道上,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与运行,我们需稳步引入创新碳金融产品序列,并逐步拓宽其在碳金融领域的应用范畴。深化碳金融衍生品市场,需基于全国碳市场稳健运行,逐步搭建并扩大碳期货市场版图,促进实物与衍生市场间的正向互动,共谋发展。

以碳期货为核心引擎,持续深化衍生品创新实践,拓宽应用领域,如加速资产证券化推进、开创碳交易保险新品,并择机纳入碳期权等高端衍生工具,以此策略强化碳市场体系的市场深度与广度,全面提升运作效能与国际竞争地位。

结束语

在“双碳”战略的宏大叙事下,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显得尤为关键,它不仅是达成减排承诺的有力杠杆,更是撬动经济向低碳绿色转型的核心推手。这一市场的蓬勃兴起,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气候行动中的主动作为与引领姿态。展望未来,碳金融市场的演进将更加侧重于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以及政策框架的强化,涵盖碳排放权交易的扩容、碳金融产品线的多样化,以及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提升与科技赋能。这些综合努力将合力塑造一个更为成熟、高效的碳金融生态系统,通过持续探索与创新,中国正朝着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育双赢的碳金融发展模式迈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实质性的方案。

在此征途中,中国积累的经验与实践案例,将成为其他国家宝贵的学习资源,共同促进全球向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转型。中国在碳金融领域的进步,不仅标示着自身发展模式的革新,也预示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共谋合作、共创未来的决心与潜力。

参考文献:

[1]韩君,赵嘉仪.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分析[J].甘肃金融,2023(5):9-14,8.

[2]蔡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研究与建议[J].中国金融家,2023(增刊1):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