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有效实施探索

作者

徐良宏

重庆市潼南第一中学校

摘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教师要通过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合唱训练是六大必修模块教学中的常用手段,在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歌唱姿势、气息、起声、发声位置、混声共鸣与声音控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提升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主要探索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有效实施方向与策略,旨在增强音乐教学质效。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有效实施

合唱训练是高度集合了艺术、性情、毅力、心智等诸多元素的人文美育实践活动。目前,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合唱训练实效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教师采用的训练方法较为滞后,整体训练流于形式。面对这一现状,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方向,有效破解合唱训练的困窘。结构化教学主张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环境、材料及程序,增强教学的完整性、连贯性以及知识、技能的关联性和层次性。教师将结构化教学理念融入高中音乐合唱训练中,构建“学—练—演—评”结构框架,能够为合唱训练注入新的生机,全面提升训练效果。

一、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有效实施方向

在过去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合唱训练时,习惯将“学”“练”“演”“评”分离开来,导致整体教学相对分裂,不仅影响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难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和技能框架,进而无法通过合唱训练真正的理解掌握、吸收内化所学内容,削弱训练实效。构建“学—练—演—评”结构框架,实施结构化教学能够在高中音乐合唱训练中做到学有内容、练有方法、演有层级、评有机制,达到以演促练、以评促学、以学促能等目的。故而,“学—练—演—评”结构化教学是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新方向。

着眼于歌唱模块和合唱选择性必修模块,“学—练—演—评”结构化教学切入点如下。歌唱模块:“学”——歌唱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重唱、小组唱、轮唱歌曲、二部合唱歌曲 、同声合唱歌曲;“练”——歌唱的基本方法与技能、音准、节奏节拍、速度、声部的均衡、领会指挥手势,形成默契;”演“——重唱歌曲、小组唱歌曲、轮唱歌曲(二部、三部轮唱)、二部合唱歌曲、同声合唱歌曲(男声合唱、女生合唱) ;”评“——歌唱方法正确、音准、节奏、节拍准确晰,速度一致、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表现要求、能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合唱选择性必修模块:“学”——合唱基本技能、混声合唱歌曲(SATB/SAB);“练”——合唱发声方法与技能、音准、节奏、声部的均衡、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表现要求、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正确的反应;“演”——混声三声部歌曲、混声四声部歌曲;“评”——正确的合唱发声方法和技能、准确清晰的音准和节奏节拍、作品的内涵和表现、能对指挥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反应[1]。

二、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层层递进的“学”

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的“学”能够使合唱训练难度逐步增加,既有助于降低学生“学”的难度,避免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又能够引领学生潜移默化的构建起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系。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尝试着眼于《山楂树》《保卫黄河》《只要我有了音乐》《绿袖子》《雪花的快乐》《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曲目,将合唱训练设计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的学习曲目为《山楂树》《保卫黄河》《只要我有了音乐》,学习流程为重唱→小组唱→轮唱→二声部合唱,练习要点为基础发声训练、音准节奏训练、和声的听辨和模唱训练。第二梯度的学习曲目为《绿袖子》《雪花的快乐》,学习流程为三声部合唱→混声四部合唱,练习要点为气息训练、激起起声训练、连音与跳音训练和声部协调训练。第三梯度的学习曲目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学习流程为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练习要点为激起起声与长音保持练习、音域拓展练习、力度与音量变化训练以及对指挥手势做出敏锐的反应等[2]。

(二)以生为本的“练”

教师指导的合唱训练大大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参与感、体验感较差,进而影响其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此,教师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坚持以生为本原则,通过学生半自主排练、互助排练、自主排练等方式确保学生在合唱训练过程中的主体地位[3]。以《幽蓝的天空》为例,教师先进行初步的教学,带领学生初步掌握这一曲目并筛选出表现力、理解力和学习效果最强的四名学生,随之根据剩余学生的学情,将其合理的划分为四组,四名学生每人负责一组,组织组员一起学唱、练习曲目,最后完整合唱演练。教师在学生自主训练过程中,要在恰当的时机介入,予以每组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或随机检查每组的合唱能力。经实践发现,相较于教师主控的合唱训练课堂,学生半自主训练更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为提高合唱训练效率与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三)多维度化的“演”

合唱演练是锻炼学生演唱技能以及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教师在高中音乐合唱训练中,经常指导学生站成几排,要求其按照示范和指挥进行合唱练习。这种训练方式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产生对合唱内容的肌肉记忆,但不容忽视的是,学生在练习时仅是简单的、机械的模仿教师,并未沉浸于合唱演练中。教师要想提升高中音乐合唱训练质量,应摈弃传统的、滞后的训练方式,积极构建多维度比表演化的合唱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合唱演练中,不仅仅是动嘴,还要搭配表情动作等元素,并结合歌曲的主要内容进行肢体语言上的创作。以男生合唱《春天来到了我们的战场》和女生合唱《雪花》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歌词设计独特的肢体动作,使合唱过程更加具有娱乐性、表演性[4]。

(四)全面贯通的“评”

贯穿“学”“练”“演”的“评”能够动态化掌握学生的合唱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质效。由此可见,评价是“学—练—演—评”结构化教学的指挥棒。教师为突出教学评价的结构化特点,以及增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可设计评价指标,明确不同层级的评价标准。例如,学生合唱练习时,教师可按照“能熟练地识读合唱乐谱;能熟练地运用合唱的技能与方法演唱4首以上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合唱作品;能保持自己声部准确性和表现力;能倾听各声部的声音,并适时对自己演唱的声音做出调整,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能对指挥的动作做出敏锐的反应”等指标评估学生,对于满足这些指标的学生可判定为学优生[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有效实施策略发现,“学—练—演—评”结构化教学是打破传统教学桎梏,促进音乐训练效率与质量提升的新方向,教师应站在层层递进、以生为本、多维度化和全面贯通角度,科学设计“学”“练”“演”“评”,实现高品质且高效化的结构化教学。

参考文献:

[1]金小颖.普通高中音乐课堂声部训练教学实践——以二声部合唱作品《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4,(02):139-141.

[2]吴海莺.试论合唱训练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智力,2024,(03):171-174.

[3]苏家娜.优化合唱训练让高中生爱上音乐[J].嘉应文学,2023,(21):179-181.

[4]王敏.高中音乐合唱教学中的音色训练——以合唱曲鉴赏《雨后彩虹》一课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10):63-65.

[5]王彦刚.高中音乐教学中合唱训练的开展策略[J].新智慧,2022,(0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