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同·精准关爱:“艺术童伴”红色支教的实践范式与运行机制
胡磬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21000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留守儿童关爱机制,让他们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国家与湖南省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2020 年湖南省圆梦工程 --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衡阳市 2020 年推出“百千万‘艺术童伴’-- 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计划通过驻衡高校、文明单位“二对一”结对帮扶,创建百所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组建千人名义务职教队伍,培养万名艺术兴趣爱好者,探索艺术教育引领留守儿童成长的路径。
一、“艺术童伴”红色支教的核心内涵与价值定位
(一)核心内涵
“艺术童伴”红色支教以高职学生社团为实施主体,以红色艺术表演为主要形式,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乡村振兴为理念导向。其核心是通过“二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教育,在培养留守儿童艺术素养的同时,传承革命精神,实现“关爱留守儿童”与“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双重目标。
(二)价值定位
“艺术童伴”支教活动具有多重价值:在育人层面,通过“服务 + 学习”模式,推动大学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思想素养综合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在社会层面,落实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助力提升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水平与健康行为方式,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文化层面,以红色支教为载体将红色文化引入乡村,塑造文化学习与传播氛围,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也为乡村擦亮“红色名片”。
二、“艺术童伴”红色支教的多元协同实践范式
(一)主体协同:构建“高校- 乡村学校- 社会”联动网络
“艺术童伴”支教活动构建了多方协同的参与机制:高校依托人才与资源优势,组织学生社团组建专业志愿队伍,并提供红色艺术教育课程设计及相关培训支持;乡村学校负责精准对接留守儿童需求,提供教学场地与基础保障,协助志愿者顺利开展活动;社会力量(包括文明单位、企业等)通过资源捐赠、活动赞助等方式参与其中,为项目提供物资与资金支持[1]。各方分工协作,形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
(二)内容协同:融合“红色文化 + 艺术教育 + 实践服务”
以“八个一”计划为核心内容,实现多维度协同:
“艺术童伴”支教活动通过多元举措形成协同育人体系:在红色文化渗透方面,以党史教育课、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歌曲教唱等形式,将革命精神自然融入日常教学;在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课程,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激发并培养留守儿童的艺术兴趣;在实践服务延伸方面,既为留守儿童实现微心愿、开展安全讲座,也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三者结合构建起“文化传承 + 能力培养 + 生活关怀”的完整体系。
(三)载体协同:搭建“数字平台 + 实体活动”融合阵地
“艺术童伴”支教活动构建了“线上 + 线下”协同的服务载体。线上依托学分制数字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任务智能分配、教学资源跨区域共享、活动效果数据化评估等功能,减少人工沟通成本,大幅提升管理效率;线下则以乡村图书馆和支教课堂为主要阵地,开展红色书籍阅读分享、艺术手工创作等实践活动,让文化传递和艺术教学更具互动性。这种“线上统筹调度 + 线下落地执行”的模式,有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确保活动有序推进。
三、“艺术童伴”红色支教的精准关爱运行机制
(一)需求对接机制:精准识别留守儿童与乡村文化需
通过前期调研,梳理留守儿童的艺术兴趣、思想动态及成长需求,同时结合乡村文化振兴目标,明确红色文化传播与艺术教育的重点方向。依据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如为有绘画兴趣的留守儿童开设红色主题美术课,为乡村教师开展艺术教学技能培训,确保服务精准化。
(二)组织实施机制:规范活动开展流程
线上依托学分制数字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任务分配、资源共享、效果评估等功能,提升管理效率;线下结合乡村图书馆与支教课堂,开展红色书籍阅读、艺术实践活动。“线上统筹 + 线下落地”的协同载体,
有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
活动筹备阶段,高校与乡村学校共商方案,明确分工后通过数字平台发布任务,匹配志愿者特长与需求;过程中按“四性”原则推进活动,高校通过巡查和线上反馈监督质量;同时以学分激励、资源共享等保障可持续性[2]。
(三)评估反馈机制:多维度评价活动实效
评价采用多主体、多过程、多模式结合的方式:多主体涵盖教师、志愿者自身、乡村学校师生及社会人士,从不同视角评估;多过程覆盖活动全流程,便于及时调整;多模式结合书面、口头等方式,提升科学性。
四、优化“艺术童伴”红色支教运行机制的实践建议
目前,“艺术童伴”红色支教运行仍旧面临不少难题。一方面,协同机制待完善,高校、乡村学校、社会力量的协同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另一方面,活动持续性不足,留守儿童艺术教育的连续性得不到保障。此外,红色文化融入深度不够,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的结合较为表面。因此,还需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健全多元协同机制
建立“高校 - 乡村学校 - 社会”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方权责清单,搭建统一的资源对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高效协作。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项目常态化捐赠与合作,形成“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协同格局。
(二)构建长效育人体系
推行“老带新”志愿者传承机制,通过经验分享与技能培训减少人员流动影响;结合乡村学校学期计划,制定跨年度红色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保障教学内容连贯系统。
(三)深化红色文化融入
组织志愿者深入挖掘湖南本地红色资源,如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结合留守儿童的认知特点,开发红色绘本创作、革命歌曲改编等适配的红色艺术课程。同时,引导留守儿童以绘画、情景剧等艺术创作形式,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在创作中深化情感认同,让红色精神真正内化为思想自觉,实现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承与生动延续。
(四)强化数字平台支撑
升级学分制数字平台功能,增加红色教育资源库、志愿者经验分享板块、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匹配需求与服务,提升项目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上述优化措施,“艺术童伴”红色支教可进一步完善实践范式与运行机制,在精准关爱留守儿童、传承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提供可推广的“衡阳经验”。
五、结语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基石,其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呵护。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愈发凸显,社会各界多元协同,发起了各项精准关爱儿童的实践活动。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积极承担职责和使命,践行“艺术童伴”红色支教实践活动,助力儿童健康成长,赋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赵宇蕊 . 从云端到乡土,艺术与生态的融合与创新 [J]. 云端 ,2025,(27):121-123.
[2] 蒋明洋 , 龚倩 .“红色乡村”与艺术类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融合 [J]. 艺术大观 ,2020,(04):73-74.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2023 年度立项课题《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艺术童伴”红色支教育人实效的路径》(项目编号:23A11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