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感染口蹄疫疫病的主要防治技术
白玛德吉
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军仓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 尼玛县 85320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牛羊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提升,跨区域调运频繁,加之口蹄疫病毒存在 7 个血清型(O、A、C、SAT1、SAT2、SAT3、Asia1)及众多亚型,且各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力,导致疫情防控难度显著增加。传统“重应急、轻预防”的防治模式已难以应对当前复杂的流行态势,亟需构建科学、系统的全链条防治技术体系。
1 口蹄疫概述及疫苗免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群体包括牛、羊等偶蹄动物,偶发感染人类。相关病毒主要通过空气、接触或污染饲料传播,潜伏期短至 2d、长至 18d,发病后动物体温骤升至 39% 以上,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并迅速溃烂,幼畜常并发心肌炎导致急性死亡。该病传播速度极快,一旦在畜群中暴发,可造成 30%~70% 的感染率,甚至导致整个养殖场清栏。以牛羊养殖业为例,牛羊口蹄疫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缺乏特效治疗药物,口蹄疫病原体(口蹄疫病毒)传播极快,感染率极高,且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暴发,病畜便会出现高热、口腔及蹄部水疱溃烂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采食困难、跛行甚至死亡,还有可能影响牛羊群体的生产性能。由于病毒变异快、血清型复杂,抗生素治疗无效,养殖场只能依赖扑杀、封锁等应急措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此困境下,疫苗免疫成为防控口蹄疫的核心手段。科学接种疫苗不仅能降低感染风险,减少病毒传播,帮助建立群体免疫屏障,还能减少直接经济损失,避免贸易限制,其经济价值和公共卫生意义远超治疗手段。因此在无特效药的情况下,疫苗仍是防控口蹄疫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尽管口蹄疫疫苗免疫至关重要,但是因疫苗接种不规范而引发的应激反应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疫苗接种后牛羊常出现短期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等症状,直接影响生产性能。此外,部分动物因个体差异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进一步增加养殖成本。更严峻的是,频繁免疫可能加剧应激累积效应,导致免疫力暂时下降,增加继发感染的风险。应激还会影响繁殖性能,单次口蹄疫疫苗接种可能导致每头牛直接经济损失 50~100 元,规模化牧场全年因疫苗应激带来的总损失可达数十万元。
2 牛羊口蹄疫的主要防治技术
2.1 紧抓春秋两季的免疫工作
一般而言,春夏秋冬四季皆容易爆发口蹄疫,冬季、初春 2 个时节最为频发,因而要将春秋两季的免疫落实视为关键,养殖人员应当通力配合防疫站各项接种措施的推进,致力于免疫程序的优化。现下市面上用于口蹄疫防治的疫苗类型不胜枚举,在接种之前要立足于养殖实况加以综合考量,于每年度的 3、4 月以及 9、10 月可以为牛羊接种O 型灭活油佐剂,参照牛 3mL 、羊 1.5mL 的剂量接种。通常在完成接种之后的 10d 前后牛羊体内便可以生成抗体,但免疫时效大多只能维持180d,针对发病频次较高的养殖区域,一年最少应实施 2 次血清检验,以保证免疫成效的最优化。接种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免疫成效,还可以给牛羊服用诸如东方牛疫健一类的药物,以拌料形式加入,可以加快干扰素的生成速度,发挥延伸免疫保护时效、强化机体抗体品质等效力。
2.2 非药物干预措施
第一,隔离与封锁。在确认疫情后,迅速执行动物隔离以及运输封锁,是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这涉及对受感染以及疑似受感染动物移动加以限制,另外需要对疫区进行洗刷和消毒工作。第二,卫生防疫措施。提升卫生水平是预防口蹄疫传播的基础措施,这要求定期清洗并消毒畜舍、工具以及运输工具,并维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安全水平,凭借提升整体卫生管理的水平,可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概率。
2.3 预警技术
依托“国家动物疫病监测与信息系统”,构建区域预警机制:
数据整合:整合辖区内牛羊存栏量、免疫情况、临床监测数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建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疫情流行趋势(如血清型变化、高发季节)。
风险分级:根据疫情发生情况、免疫覆盖率、抗体合格率,将辖区划分为“高风险区(近 3 个月内有疫情发生)、中风险区(免疫覆盖率 <80% )、低风险区(免疫覆盖率≥ 90% 且无疫情)”,针对不同风险区制定差异化防控措施(如高风险区增加消毒频次,中风险区强化免疫)。
信息发布:通过微信群、短信、乡村广播等渠道,及时向养殖户发布疫情预警信息(如流行血清型、防控技术要点),引导养殖户主动采取防控措施。
2.4 加强动物健康管理
疫苗接种前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尤其要重点监测动物的体温、呼吸频率及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对于那些处于亚临床感染的动物应暂缓免疫,例如动物体内寄生虫负荷超过500EPG(每克粪便虫卵数)时,应首先对个体进行驱虫。妊娠后期的母畜免疫风险较高,可以在妊娠45~60d 或产后15d 进行接种,避免因为营养状况影响免疫应答效果。而对于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动物,如牛病毒性腹泻(BVDV)或蓝舌病阳性畜群,需要先进行病原净化再实施免疫。还需要建立免疫档案,记录每头动物的接种日期、疫苗批号及反应情况,为后续免疫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2.5 按部就班落实紧急处理措施
发现患病的牛羊之后,首先要做的便是及时进行紧急隔离,就病例所在的圈舍、活动区域逐一消杀清理,尽量避免病毒的大肆扩散,在对圈舍加以消毒时,最好不要图省事以水简单冲洗,而要严格以酸、碱性溶液冲洗。一旦明确诊断为口蹄疫,除去基本的消毒隔离措施之外,还需谨记下述处理原则:其一,要给病畜留出洁净卫生、舒适安全的养病环境,以免后续出现另外的继发感染问题;其二,要给病畜服用一些有强化免疫机能效果的药物,比如说维生素、抗生素等等,帮助病畜更好地恢复;其三,在病畜发病期间最好不要进行肌肉注射,此时注射很可能致使病畜心肌出现病变,甚至由于应激过渡而死亡;其四,针对病畜皮肤表层长有的水泡,要定期以碘伏等消炎类药液仔细擦拭,以缓解病畜的痛苦;其五,口蹄疫同样也可以导致人类感染,因而,在治疗期间相应人员务必要充分抓好各项防护准备,严防病菌感染。
结语
对牛羊口蹄疫流行特性及防治现况进行深入分析,本文点明综合防控策略在控制此类疫情中的核心要义,将疫苗接种、卫生管理、隔离封锁以及疾病监测等多样化举措相结合,能大幅提升防控成效,降低经济损耗。国内外案例分析进一步表明,以数据为导向优化防控策略对提升防疫效果意义非凡。不断将这些策略优化升级,加紧实证研究步伐,将为全球动物疾病管理给予更有成效的科学依据及实践指导,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性以及动物的福祉。
参考文献
[1] 徐彦玲 . 牛羊口蹄疫疫苗临床应用免疫效果评价 [J]. 北方牧业 ,2023,(08):16+15.
[2] 朱晓文 . 牛羊口蹄疫疫苗免疫副反应产生的因素及防治策略 [J].畜牧兽医杂志 ,2023,42(02):115-117.
[3] 李定凤 , 袁苏丹 , 吴建国 . 牛羊口蹄疫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当代畜牧 ,2022,(1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