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的心身健康的进展分析

作者

倪冯杰

浙江萧山医院

现阶段,青少年抑郁症以其高发病率、高风险性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患病后对患者自身及其家庭均是巨大冲击,家庭成员(父母)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时间与精力成本负责日常照护与治疗辅助,通常需要牺牲照顾者的工作休息时间,心身均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临床中多数的青少年抑郁症照顾者会出现较明显的心理问题[1]。本文对影响照顾者心身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前沿的护理文献制定科学的康复对策,以期为此类群体提供康复支持。

1. 青少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

青少年抑郁症(Adolescent Depression,缩写 MDD)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18 岁的青少年中抑郁症患病率最高可达到 20% 。目前该患病率仍在持续增长,严重损害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2]。同时还会对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情况造成负面影响,抑郁程度严重者还可能引发自损 / 自伤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给患者个人及家庭照顾者均造成深远影响。

2.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存在的常见心身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家庭系统中的某个成员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连同整个家庭结构均会受到影响,家庭功能也会相应做出调整 [3]。以 MDD 患者为例,其照顾者需直接面对儿童复杂心理疾病带来的应激挑战,还需要处理因疾病所导致的相关问题,如常见的家庭成员沟通方式、成员角色分配以及家庭氛围的改变。家庭成员之间会因上述问题的存在关系日趋紧张,照护者(父母)出现生理机能、心理功能上的损伤,心身健康问题尤为严重,随MDD 病程的延长或病情的加剧照护者身心问题也将持续恶化,逐步形成恶性循环 [4-5]。

2.1 心理问题

在肖聪 [6] 研究中,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主要照顾者心理危机模型的构建,发现照顾者在面对抑郁症患儿时,常处于高应激心理状态,焦虑和抑郁情绪极为严重,伴随抑郁症病程的延长,照护者自责、无助、悲观等负面心理反应逐渐加重。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调查,发现心理危机与患儿的自伤、自杀行为、照顾者自身的文化水平、心理弹性密切相关。

2.2 生理问题

柏心如 [7] 等学者项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照顾者出现睡眠障碍、身心疲惫、躯体疼痛等诸多问题,在 152 名青少年抑郁症照护者中,仅有 14% 睡眠质量良好,感到重度负担的人数达到 47 人(占比 31% )。由此可见,长期的照顾负担和情绪问题会损害照护者的生理健康,影响其睡眠质量。这些生理问题的存在,还可能对其与患儿之间的关系产生负面干扰,进而影响抑郁症治疗效果。

2.3 社会适应能力改变

照顾者日常应对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浪费大部分时间,加上社会仍对抑郁症存在误解,家庭成员还易产生病耻感,逐渐拒绝参加亲人、朋友之间的社交活动,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下降[8]。通常情况下,照顾者由于担心被误解或轻视,不愿主动寻求社会帮助,上述社会适应能力与MDD 病情密切相关病情的加重亦会进一步加重照顾者心身负担。

3. 影响照顾者心身健康的因素

3.1 经济因素

照顾者家庭经济收入与其心身健康状况为负相关,即家庭收入越低、照顾者心身健康状况越差 [9]。低收入家庭难以应对突变的家庭状况,受限于经济压力,也无法给抑郁症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治疗条件,从而增加照顾者健康问题。

3.2 认知及心理弹性因素

在云文洁 [10] 研究调查中,通过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科治疗的 18 例患者父母进行深度的动机访谈,了解到儿童确诊抑郁症后家长会出现相应的认知及行为转变,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水平影响其自身的健康状况。同时心理弹性亦是构成照护者内在心身健康防御机制的关键。

3.3 社会支持因素

在王茹 [11] 研究中,对纳入的 113 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照顾者情绪状态进行系统评估,结果显示,抑郁、焦虑情绪与良好社会支持度二者之间为反比关系,照顾者若能够获得身边亲友、家人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支持,可提升其总体健康状况。说明社会支持是减轻照护者情绪负担,提供内在保护的关键因素。

4. 照顾者心身健康干预措施

4.1 健康教育

中成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应用指南 [12] 中提到 MDD 治疗联合中西医药物,可增加临床疗效,缩短抑郁症康复进程。在照护者教育过程中,善于利用前沿的指南、专家共识强调青少年抑郁症可防、可控,并耐心讲解疾病成因、致病机制及常见的诱发因素,在日常照护中主动规避,对抑郁症儿童及其家庭形成动态系统教育机制,过程中根据照顾者的学历水平、家庭及经济背景不断调整指导内容,进一步增强其康复信心,减轻其心理负担。

4.2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联合政府、社会公益组织力量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照顾者构建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具体体现在,开设热心咨询台、专门的热线电话、建立照护者沟通群组。在肖依 ⌊13⌋ 研究中,将青少年抑郁症患儿的母亲作为观察对象,实施创新的巴林特小组干预法(干预周期:2 个月),干预后母亲的负性情绪评分明显下降,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与同组干预前、常规健康教育组相比,P 均 <0.05,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周期性的巴林特小组干预后能够减轻照护者(母亲)的不良情绪。在此基础上还可联系公益组织为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提供经济援助,以提高家庭的整体社会适应力。

4.3 消除社会歧视

近年来,伴随社会精神卫生宣教的不断推进,公众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和接纳程度有显著提升。未来,社会各界应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青少年抑郁症的防控工作中,媒体部门投送积极正向引导内容,传播健康价值观,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中心响应的良好卫生教育局面。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进而减轻照顾者的家庭成员病耻感,减少对其心身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14]。建立起以家庭为护理核心,以专业医护人员为主导的主流范式,强调对MDD 患者、照顾者的整体干预,同时鼓励照顾者参与到日常诊疗计划、社会康复训练的临床决策中,提高照顾者对患者疾病的掌控感,由精神科医护、社会组织、心理康复师组成跨学科协作团队,为社会上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社会支持。

结束语

当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面临较严重的心身健康风险,依靠单独的家庭难以轻松应对,需要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本文对 MDD 照顾者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身体健康风险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未来临床可着眼于以下领域:开发更具针对性的照顾者护理方案,充分考虑照顾者的需求和特点;并加入人性化干预措施,满足不同文化、经济背景的家庭;最后一项是积极探索长期干预机制及其效果,以医疗机构、公益组织为支持,建立可持续的社会支持网格,方能够真正改善 MDD 照顾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心身健康状态,进而辅助提升整体的照护质量。

参考文献

[1] 抑郁障碍中西医整合专家共识 [J]. 中国医药导报 ,2021,18(06):4-12.

[2] 赖伊杰 . 中国精神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4,50(07):385-402.

[3] 王素红 , 朱雪丽 , 于洋洋 , 等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其主要照料者的应对方式与家庭韧性关系的主客体互倚模型 [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5,42(03):236-241.

[4] 郝文滨 , 薛霁初 , 刘智涛 . 青少年抑郁症家庭照顾者心理现状及其情绪体验的混合性研究 [J]. 循证护理 ,2025,11(04):744-750.

[5] 范亚荣 , 康凤英 , 和美清 , 等 . 家庭韧性视角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应对的质性研究 [J]. 护士进修杂志 ,2024,39(21):2331-2337.

[6] 肖聪 , 李帆 , 周晶 , 等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危机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效果 [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21(08):1114-1120.

[7] 柏心如 , 陶秀彬 , 范慧敏 , 等 .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主要照顾者照顾负担、心理一致感与睡眠质量的现状及其相关性 [J].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25,48(03):193-198.

[8] 陆晓莉 , 王洁 , 王怡君 . 探究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介入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负面情绪的影响 [J]. 心理月刊 ,2024,19(13):133-135.

[9] 赵月琰 , 缪群芳 , 仇凌晶 , 等 . 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及主要照顾者疾病体验的质性研究 [J]. 护理研究 ,2024,38(04):740-745.

[10] 云文洁 , 朱倩倩 , 陈旭 , 等 . 青少年抑郁症后父母认知行为改变的质性研究 [J]. 医学与哲学 ,2023,44(11):42-46.

[11] 王茹 , 马晶晶 , 钱丽菊 , 等 .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照顾者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4,34(03):227-230.

[12]《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 中成药治疗抑郁障碍临床应用指南(2022 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43(05):527-541.

[13] 肖依 , 肖玉 , 李凌 . 巴林特小组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母亲负性情绪的影响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31(08):1130-1135.

[14] 张瑶 , 郝婉婷 , 吴玉婷 . 家属照顾负担、焦虑和抑郁与青少年抑郁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5,35(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