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逻辑理路
邓欢 昌檀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 武汉 430205
作者简介:邓欢,男,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昌檀,男,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哲学硕士。(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需重视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引领发展方向、提供动力源泉和塑造道德品质三个方面。坚定的政治信仰,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其思想政治素养的构成核心。高校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铸牢思想引领的“根”与“魂”,拓展实践育人的“效”与“度”,以及突出一体化育人的“融”与“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深度融合,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培养路径
党的二十大作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的战略决策,对“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提出要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2]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内驱力、营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一、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素养的养成引领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方向。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并非仅仅依靠某些思想道德规范或宣传,更为重要的是,依赖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3]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思想政治素养不仅是个人品德和道德观念的体现,更是引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拔尖创新人才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发展目标,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还体现在对国际形势的敏锐洞察和正确判断上,他们能够以全球视野审视问题,积极应对国际挑战,为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这种高瞻远瞩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引领国家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因此,提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不仅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引领国家发展方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2.思想政治素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动力源泉。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不仅是其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不竭动力的重要源泉。拥有高尚思想政治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始终保持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感,成为他们不断前行、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能够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出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不竭动力的重要源泉。高校应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丰富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3.思想政治素养塑造拔尖创新人才道德品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其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扮演着塑造道德品质、铸就高尚人格的关键角色。这不仅关乎个人品德的完善,更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国家文明程度的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是拔尖创新人才道德品质塑造的基石。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道德行为的标准,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这种内在的道德自律,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做出符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决策,展现出高尚的道德风范。拔尖创新人才的道德品质塑造对于国家和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们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其行为和言论往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通过树立正面的道德榜样,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这种道德引领作用,对于提升国家整体文明程度、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构成
1.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行动指南。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是又红又专。[4]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构成中,坚定的政治信仰如同一座灵魂的灯塔,为他们的人生航程提供着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力量。首先,坚定的政治信仰体现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上。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社会精英,他们深知党的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遵循,他们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将党的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科研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其次,坚定的政治信仰还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上。拔尖创新人才深知自己肩负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他们时刻将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在科研创新中,他们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断攻克科技难关,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在社会实践中,他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最后,坚定的政治信仰更体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在科研道路上,拔尖创新人才常常需要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然而坚定的政治信仰为他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坚信,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实现科研创新的梦想,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正是拔尖创新人才在科研创新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成果的重要保证。
2.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拔尖创新人才的行为典范。拔尖创新人才应自觉养成正直的思想观念与高尚的道德修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检验自己的理想人格还是在义利之辩中守住自身的职业操守,都需要以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前提支撑。[5]首先,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体现在诚信为本的价值观上。拔尖创新人才深知诚信是立身之本,是科研创新的基石,他们始终坚守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追求真理,探索未知,在科研合作中,他们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其次,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体现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拔尖创新人才深知自己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他们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紧密相连,在科研创新中,他们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不断攻克科技难关,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最后,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体现在尊重他人、包容差异的人文精神上。拔尖创新人才深知,科研创新和社会进步需要多元化的思想和观点的交流碰撞,他们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包容差异,倡导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和社会环境,在团队合作中,他们注重沟通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共同推动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成果的取得。
3.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担当情怀。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社会进步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其社会责任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首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怀上。在面对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时,他们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其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积极回应上。拔尖创新人才不仅关注科技前沿,更关注社会民生。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在扶贫攻坚、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攻关,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传播科学文化,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体现在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和贡献上。在全球化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他们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跨国合作项目、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他们分享科研成果,交流创新经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三、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路径探索
1.铸牢思想引领的“根”与“魂”。高校应将“为谁服务”始终贯穿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中,[6]引导拔尖创新人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注重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让他们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时刻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铸牢思想引领的“根”与“魂”,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拔尖创新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受到启发和感染。例如,复旦大学通过注重实践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与现代化发展”课程,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加深了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理解,并将理论知识与社会责任感结合。在复旦大学,许多拔尖创新人才参与了“上海自贸区建设”和“科技创新创业”等项目,彰显了其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其次,要注重实践锻炼和社会实践的作用,让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高校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高校需要及时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挫折观和应对机制,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
2.拓展实践育人的“效”与“度”。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过程中,实践育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实践不仅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高校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育人的效果,确保活动内容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求紧密相连。例如,浙江大学注重通过社会调研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与创新实践课程”,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农村扶贫、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高校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反馈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实践育人的方案。比如,北京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参与了“绿色环保科技项目”,这些项目结合国家环保战略,推动了国内外环境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挖掘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让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获得技能上的提升,更能在思想上得到深刻的触动和启发。例如,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实践教育的创新性,鼓励拔尖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一的个体,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但是如果学校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可能会使得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7]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突出一体化育人的“融”与“合”。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过程中,一体化育人模式以其全面性和协同性的优势,成为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路径。一体化育人强调教育资源的整合、教育过程的衔接以及教育方法的创新,旨在通过“融”与“合”,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方面,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高校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华中科技大学通过构建“一体化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学校在每个专业课程中加入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结合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为实现一体化育人的“融”与“合”,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其次,完善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系统、连贯的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上海交通大学走在前列,全力推进教育资源整合与协同合作,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该校不仅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课堂教学,还积极与企业、政府等社会机构携手开展“创新实践大赛”,为学生打造广阔的实践舞台,助力其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在一体化育人的过程中,高校还需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兴趣爱好,高校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例如,可以设立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和思想政治导师,为他们提供学业上的指导和思想上的引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二十大报告:有力推动新时代教育文化科技发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2):2.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J].公安教育,2023,(06):4-5.
[3]胡国胜.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概念、特征与规律[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5(04):30-33.
[4]汪育文.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37(06):110-113.
[5]张磊,伍美橙.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与进阶理路[J].创新人才教育,2024,(05):12-17.
[6]董红干.善用“大思政课”提升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3):15-16.
[7]黄福玉.大学生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10):163-164.
基 金 项 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场域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325);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2024GB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