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者

许佳翠

淄博市工业经济发展促进中心 山东淄博 255000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之下传统化工企业正面临绿色转型巨大压力,高耗能高排放以及资源浪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循环经济作为协调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重要路径,在化工行业当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聚焦化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工作,剖析其关键环节与具体运行机制相关内容,并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系统化推进路径。

一、化工企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双重挑战

1. 资源依赖度高,生产模式粗放

化工企业长时间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当作主要原料,这使得资源消耗强度变得很大,对外部能源供应的敏感性也比较高,大量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生产模式,缺乏对副产物的有效利用手段,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偏低状态,在原材料转化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能耗与损耗,部分中间体或副产品被直接排放或者焚烧处理,在造成环境压力的同时还浪费了潜在经济价值,这种粗放型的资源使用方式限制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迫切需要向循环利用精细化控制的绿色生产模式转变。

2. 环境污染严重,治理压力加剧

化工生产过程通常都会伴随着大量“三废”排放情况,特别是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弃物,这不仅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威胁,还会对企业声誉和经营稳定构成相应挑战,部分中小型化工企业存在环保设施老旧、运行不规范问题,排放不达标情况频繁发生,随着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格、排放标准不断提高、监管手段更趋智能化,企业面临的环保达标压力持续增加,污染物治理成本有了显著上升,使得企业在维持正常经营与加大环保投入之间陷入两难境地,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已然成为企业应对环境风险、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

二、循环经济在化工企业的实践路径

1. 资源循环与副产物再利用机制构建

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之下化工企业要重构资源使用逻辑以实现原料能源和水资源多级利用与循环再生,通过引进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像中水回用系统余热回收装置以及尾气净化设备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单位产品能源与水耗,与此同时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诸如废酸废碱催化残液等要建立系统收集分类与处理机制并通过萃取转化精馏等手段实现再利用或资源化利用从而变废为宝,一些领先企业已经在聚丙烯氯碱精细化工等领域探索出一批“副产物,原料”闭环路径,此类机制不但减少了排放和环保成本而且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能为企业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2. 产业链协同与园区循环体系建设

要推动化工企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就得突破单体企业资源整合瓶颈,要转向多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聚模式来实现新发展,要依托化工园区平台整合原料能源中间产品和副产物流转,形成“原料互供,能量共享,废物利用”的生态型产业链,以等地的化工园区作为实际例子来看,通过建设集中供热系统共享污水处理设施和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实现多家企业之间的资源耦合与协作配套,一些园区还建立了“循环图谱”明确各企业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推动废弃物在园区内部转化为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有效降低总体排放强度与运营成本,通过打造闭环运行的循环产业网络这种有效方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增强了园区整体抗风险能力与绿色竞争力[2]。

3. 智能化管理助力循环经济精细化运行

在信息技术加速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化工企业应当充分借助数字化手段,来提升资源循环管理的效率与精度,通过构建智能监测系统这一方式,对原材料消耗、能量流转、排放情况进行实时采集和动态分析,从而实现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以及异常预警,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在生产环节当中发现能源浪费节点并且优化调控策略,举例来说,利用能效管理系统开展热能流分析,能够精准控制加热、冷却等工序的能耗波动情况,数字孪生平台正逐渐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其模拟仿真功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测试资源循环路径的可行性,以此提升工艺改进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智能化管理不仅能够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还为循环经济模式的高效落地提供强大支撑。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循环经济融合机制

1. 战略协同:循环理念嵌入企业发展愿景

要推动循环经济真正落地实施,就得把绿色理念融入企业战略体系当中。化工企业应当在自身发展规划里设定资源节约、能效提升、污染减排等具体目标,以此推动循环理念贯穿于生产、采购、物流及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设立绿色发展相关部门、完善内部考核机制等方式,形成由上至下具有效力的绿色执行力 [3]。部分企业已经把副产物资源化、能源梯级利用等项目纳入主业务流程,进而提升企业综合效益。如今循环理念不再是附属性质的工作,而是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能够助力企业在“双碳”背景下构建绿色竞争优势。

2. 政策引导:构建绿色激励与责任体系

政府在推动化工企业循环经济转型这事上要起到引导和保障作用,一方面得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以及绿色信贷等相关手段,对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来激发企业绿色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环境准入门槛、排放权交易和环保信用评价等制度,以此强化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地方可以探索差异化管理机制,对环保绩效优良的企业在融资、用地和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要完善监管机制推动在线监测与信息公开来增强公众监督力度,在政策激励和制度约束双轮驱动之下企业会更有内生动力主动推进绿色升级。

3. 技术驱动:依托自主创新构筑循环核心能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要围绕资源再生、能效优化与清洁生产等关键环节,加大对绿色工艺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比如开发低能耗催化剂、可循环原料替代方案以及智能废物分离与处理技术,以此来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和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以推动实验成果快速转化成工程应用,部分企业已经布局“绿色工厂”“数字车间”等创新载体,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实现精细化、高效化的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技术突破构筑核心竞争力是化工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长远策略。

总结

化工企业想要实现从高污染高耗能到绿色可持续的根本转变,就必须把循环经济当作重要抓手,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协同发展和技术集成创新,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战略导向与政策支持,构建多元融合的化工企业发展体系,只有构建起高效闭环的循环发展模式,才能够在新时代经济体系当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红杰 , 刘长征 . 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J].中国化工贸易 , 2024, 16(10):22-24.2. 王目海 . 化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J]. 中国化工贸易 , 2023, 29:22-24.3. 赵静 , 胡展 , 张庆红 , 赵宣委 , 蒋伟 . 卓越绩效管理对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探索 [J]. 2024(2):313-315.

作者简介:许佳翠(1996.11-),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助理工程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化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