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演员的表演艺术与传承路径研究
鲁子龙
浏阳市花鼓戏传承保护发展中心 410300
一.引言
湖南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色鲜明、表演形式生动、文化内涵丰富,在湖南地区拥有广泛的观众群。演员是花鼓戏表演的主要载体,其表演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演出剧目的质量、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因此,探寻湖南花鼓戏演员表演艺术的独特性,研究其传承与发展路径,对于提振戏曲艺术事业,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
2.1 历史发展脉络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最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它凝聚着 200 多年来湖南人民的三湘四水底蕴和家长里短情怀,以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在大江南北广泛流行。湖南花鼓戏是以民间故事、民间音乐、地域方言为基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艺术。各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语言音系、语调声腔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出现了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花鼓戏路子,如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等。
2.2 艺术特色
声腔体系上,花鼓戏声腔属“曲牌连缀体”,其“川调”、“打锣腔”粗犷高昂,“牌子”、“小调”缠绵婉转,如长沙花鼓戏《刘海砍樵》剧中脱胎于“川调”、“打锣腔”的新腔“比古调”,格外的随性热烈,脍炙人口。花鼓戏的表演风格讲求“小巧活泼”,动作细腻夸张,擅长以扇子、手帕等作为道具,用耍小步、云手等程式来表现生活。此外,花鼓戏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日常生活,例如花鼓小戏《补锅》描写的农村青年爱情;花鼓小戏《打铜锣》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集体生产众生相。
三.湖南花鼓戏演员表演艺术的核心要素
3.1 唱功:声腔韵味的传承与表达
“唱念做打”唱是摆在第一位的。唱功是花鼓戏演员的首要基本功,既要嗓音洪亮,音韵婉转,还得发声科学,真假合腔以及注重声腔地方化的唱腔表现力。例如《刘海砍樵》剧中的“比古调”,观众在意的不是“十字步”表演,更关注的却是俏皮、活泼、朗朗上口的人物唱腔。又如岳阳花鼓戏特有的“单句子”“夹句子”,观众期待的更是演员运用鼻腔共鸣、颤音等技巧传达出来的湘北音韵。
3.2 念白:方言特色的精准呈现
“四两唱腔千斤白”,湖南花鼓戏的剧情表述主要是靠念白,即演员需掌握各个地域的方言口音特点和语气特点。如长沙花鼓戏《讨学钱》,除情趣盎然的日常化道白外,贯穿全剧的“讨学钱”唱腔就等于旋律化的念白。又如常德花鼓戏剧目《王婆骂鸡》中,演员需通过一口流利的方言念白来塑造人物的泼辣性格,才能渲染出更多的戏剧化矛盾和笑料。
3.3 做功:程式化与生活化的融合
舞台艺术是综合艺术,在立体观赏的综合艺术中,直接与观众交流的演员总总是摆在第一位的。而演员,无论唱也好,白也好,都得辅以恰如其分的身段、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予以呈现。所以,做功丝毫不能够马虎。做功离不开程式化,程式化来源于生活化,例如“矮步”是模仿人们的劳作姿态,“云手”能展现角色的优雅气质等,好的演员除练功、排练、演出外,应特别重视观察生活和体念生活。
3.4 打功:民间技艺的舞台化演绎
湖南花鼓戏的打功融入了民间功夫和杂耍。依据【浏阳文史】记叙:民国二十四年(1935),湖南首倡湘、鄂、赣、粤四省土产展览会,议定得捎带戏剧“土产品”在展览会上捧热闹。当时湖北有楚剧,江西有采茶戏,湖南就是花鼓戏了。遂派长沙市著名的排街艺人杨福生到浏阳联系花鼓戏艺人组班进长沙,住吉祥巷黄万福旅社,在吉祥戏院首演花鼓小戏“武扯笋”,既有童趣,又揉合有民间武功,载歌载舞,活泼欢娱,大获成功,观众如潮,产生了轰动一时的效应。
四.湖南花鼓戏演员传承面临的困境
4.1 人才断层危机
目前,专业院校招生规模有限,民间科班家传势头减弱。以湖南为例,花鼓戏专业招生不足,且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没有从事所习专业。花鼓戏“非遗”传承人 60 岁以上占比较高,中青年演员不足,年轻演员尚不具备成熟稳定风格,尤其缺乏年轻的“领头羊”人物。
4.2 市场生存压力
当代年轻人更喜欢流行事物,花鼓戏的观众层老龄化严重。据调查,湖南花鼓戏的观众年龄多为 60 岁以上。另外,由于商业性演出衰落,各类庆典的戏剧演出不多,新的经营方式没有形成,演出收入难以维持演员培养和新剧目创作。
4.3 艺术创新不足
目前,复排的经典剧目少有新意,新创的剧目随演随丟,难以引起观众共鸣。纵观近五年来舞台上的花鼓戏, 70% 是传统剧目,新编花鼓戏很难成为保留剧目。同时,花鼓戏对现代舞台技术、多媒体手段运用不足,缺乏与时俱进的竞争力,也没有较为理想地适应新媒体传播需求。
五.湖南花鼓戏演员表演艺术的传承路径
5.1 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参照艺术学校与专业院团联合举办“非遗传承人定向班”模式,在戏曲院校中增设花鼓戏专业“种子”培训班,学成后分赴各基层剧团担当领军人物,以全面提升演员队伍素质。同时,要扶持民间班社的师徒传承,挂牌“非遗传承基地”并给予经费支持。也可以出台“花鼓戏青年演员孵化计划”,开展“青年演员进大师工作坊”活动,由知名老艺术家言传心授,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规格花鼓戏演员。
5.2 推动艺术创新与融合发展
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发掘当代生活题材,融合现代音乐、舞蹈,灯光、全息投影等前沿技艺,进行现代化的舞美情境处理,如衡阳花鼓戏《梅花渡》的交响乐伴奏,常德花鼓戏《穿紫河》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常德城市变迁等,又如“湖南花鼓戏”抖音话题播放过10 亿,打造了百万级花鼓戏红人。拓宽、创新传播形式,运用抖音、B 站等新媒体为载体,利用短视频、直播、戏曲动漫等进行推介,也会有利于湖南花鼓戏的保护传承发展。
5.3 拓展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
制作文旅融合产品,开发“花鼓戏主题游”,打造花鼓戏实景演出,如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推出《刘海砍樵》演出,年观演量逾20 万人次。同时,举办湖南花鼓戏艺术节、花鼓戏青年演员大赛,奖掖“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开发花鼓戏玩偶、服饰等周边产品,发布数字藏品,实现传统文化与区块链结合。
5.4 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设立花鼓戏专项资金,用于花鼓戏培养演员、创新剧目、扶植剧团。如湖南建立了花鼓戏演员数据库,记录花鼓戏艺人的表演情况,建立《湖南花鼓戏保护条例》,落实传承责任。此外,各地方政府建立多元投入制度,通过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企业、基金会参与花鼓戏传承发展事业。
六.小结
湖南花鼓戏演员的表演艺术是重要的基因密码,是保护和发展戏曲文化生存的关键。在现代化建设下实现花鼓戏表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建设培养机制、创新传承机制、拓宽市场机制、加大保障机制等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湖南花鼓戏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静 . 湖南花鼓戏润腔技巧与民族声乐艺术交融研究 [J].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4,(12):81-88.
[2] 张卓 . 湖南花鼓戏艺术风格与发展传承研究 [J]. 戏剧之家 ,2024,(03):38-40.
[3] 易可 . 文化振兴视阈下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 [J]. 汉字文化 ,2021,(04):157-158.
[4] 刘大方 . 浅谈花鼓戏演员舞台角色表演的认识 [J]. 戏剧之家 ,2020,(0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