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献整理与利用策略
刘秀蓉
潍坊学院 山东潍坊 261061
红色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是红色精神的具体见证和有形载体。整理与利用红色文献是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成为整理与利用红色文献的重要手段。数字化原指计算机领域的二进制替代传统十进制。如今,数字化一词的使用范围得到极大扩展,可分为科技与文化两个层面。前者指将信息转换为二进制代码,以及网络化、智能化采集、储存、传播、使用被编码的信息数据后者指人们关于数字化的观念和态度,即数字化对人的影响 [1]。本研究中的红色文献数字化同样涉及科技和文化两个层面,并以前者为主。
1. 新时代红色文建设现状
我国红色文献资源整理与利用得到了政府和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态势良好,相关地方性法规陆续颁布。有学者统计指出,截至2022 年 2 月,关于红色文献保护,共计出台省级层面法规 8 个、地市级层面法规 22 个。地方性法规是对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补充,在红色文献保护体系中发挥衔接作用,是红色文献保护实践的必要参考与制度依托 [2]65。
从红色文献建设实践看,当前多利用可视化、文本挖掘等技术建设红色文献相关数据库、数字化研究及服务平台。早期的红色文献数字化工作多由专门从事文献数字化的商业机构推动,如 2014 年,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首个 " 红色历史文献库 "[3]71 。近年,政府愈加强调公共图书馆保存、传播红色文献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4] 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将红色文献资源保护利用作为馆藏建设和阅读服务的重点工作,促进红色文化精神向基层下沉、落地和推广。各地区公共图书馆或自行开发,或与商业机构、科研机构合作,对本地区红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建设,形成以地方报纸、照片、资料汇编、研究论著为主的红色文献数据库。以山东省为例,2023 年 9 月,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亮相,其中,特别单设了《齐鲁文库·红色文献编》,并同步进行数据库建设[5]。
2. 新时代红色文献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红色文献数字化工作成就斐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纸质文献保存度低、纸质文献保护及数字化技术力量薄弱、数字化建设效率有待提升等。早期的红色文献多诞生于历史交迭动荡的年代,用于记录的文献载体、装帧方式、写印材质等均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加大了搜集、整合、保护与利用纸质红色文献的难度。就装帧方式而言,红色文献多采用传统的书籍装帧样式与方法,一定程度上使其保护与传承受制于客观材质的限制。就写印类型而言,红色文献的纸张类型包括中国传统的手工纸、半手工纸、机制纸、土纸等,增加了修复破损红色文献的难度。就印刻方式而言,红色文献主要通过蜡印、油印、石印等方式进行印刻,增加了复原红色文献的技术难度。由于早期的印刷材质落后、工艺技术不成熟,现存红色文献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虫蛀等破损现象,亟待保护与修复。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保存机构可利用的红色资源数量、质量差别较大,专业人员队伍和制度体系建设水平亦参差不齐。如西北部分地区面临经费不足、数字化进程滞后、数字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红色文献数字化工作进展缓慢,无法满足当前红色文献整理与利用需求。
3. 红色文献整理与利用策略
(1)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促进跨区域技术交流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增设技术岗位,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为红色文献数字化工作保驾护航。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红色文献保存机构工作人员的数字化业务水平。可通过调查某区域内各机构红色文献数字化相关从业人员的数量、教育背景等信息,掌握不同区域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实现对各地区红色文献数字化相关从业人员的精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红色文献数字化协同发展机制,实现红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技术人员之间的技术协作与经验交流,通过学习借鉴效果优良的文献数字化方法,共同推进红色文献数字化进程。
(2)着力抢救民间文献,扩充红色文献资源库
红色文献数字化不仅指本地区相关组织、机构及单位内既有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还包括利用数字技术搜集整理族谱、日记、工作笔记、照片、口述访谈资料等民间文献。这些文献既包括纸质文本,也包括碑刻,以及实物、村落、街区、建筑等可接触式资源。本质上,红色文献数字化是运用数字技术对文本、雕塑、影像等实物形式的红色资源进行转换与呈现,在类型上囊括红色文献编目、视听资料扫描、文本识别、其他辅助工具研发等 [6]196。借助相机、手机、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抢救各种民间红色文献,为红色文献数字化提供了多元的整理与利用方式。照片、录音等资料与数字化文献互补,可形成多类型的红色文献资源库。其中,利用数字技术展开对革命英雄的口述访谈,抢救更多的个体性红色记忆,可为日后开发聚焦微观、日常、具体的红色故事奠定基础。
(3)结合文旅融合环境,激活红色文化资源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探索红色文化与,通过创建数据库、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各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红色文献资源整合尤为必要。由红色旅游和智能技术融合发展的智慧文旅,形成了以红色文化为内涵,以革命遗址为依托,以红色旅游为载体,以技术为动力的发展模式。我国多个地区兼具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红色革命精神。这些地区现已发展成为红色文化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数字技术的发展应用为深入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红色文旅提供了可能。因此,可利用 VR 、 AR 等技术实现红色文旅资源之间的联动,以遗存红色实物为本,依托纸质和口述红色文献提供红色故事内核,活化红色文献资源,生动再现革命历史。还可开发应用型 APP ,对区域内红色文化历史、人物、遗址进行分类整理,开发红色研学旅游项目[7]。
同时,要顺应当前文旅融合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激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其一,进一步整合红色景点。在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推动红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遗址等红色实体资源的整合,形成协同发展的文旅融合态势。其二,将红色景点与周边其他类型旅游景点相结合,依托红色旅游地与历史遗址、自然景区开展文旅融合项目。其三,按专题整合红色景点、图书馆、书店、文化公司等的资源,实现实物资源和文献资源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提升市场机制在红色资源整合与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秦枫.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与发展研究:以徽州区域为例[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1:3- 12.
[2] 侯妍妍.地方性法规视角下的红色文献保护行业标准研究 [J].档案学研究,2023(3).
[3]袁逸,袁艳,华春花.数字人文环境下红色文献的协同建设探索[J].图书馆界,2023(1).
[6] 吴艾桐.数字人文视域下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知识库构建 [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8).
[7] 姚志慧.红色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资源服务策略研究﹣以朝阳市图书馆为例 [J].图书馆学刊,2023(12):80- 82.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EB / OL ].[2024- 05- 27].https://www. gov . cn /xinwen /2022- 05/22/content_5691759. 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