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孕妇能做 CT 吗?儿童拍胸片有辐射风险吗?影像检查的常见误区

作者

谭刚成

四川省理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阿坝州理县 623100

在医院就诊时,影像检查(如CT、胸片、超声等)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人对其存在不少误解。尤其是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常常因担心辐射伤害而拒绝必要的检查,反而可能延误病情。下面就来澄清这些常见误区,科学认识影像检查的风险与价值。

误区一:孕妇绝对不能做CT,否则会致畸

很多人认为CT 辐射会导致胎儿畸形,因此孕妇必须杜绝一切CT 检查。这种观点过于绝对。

• 辐射剂量是关键:CT 的辐射剂量因检查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头部 CT 的辐射剂量约为 2 毫西弗,胸部 CT 约为 8 毫西弗,腹部 CT 约为 10毫西弗。而胎儿致畸的辐射阈值约为 50-100 毫西弗,只有当辐射剂量超过这个范围时,才可能增加胎儿畸形、发育迟缓的风险。常规单次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通常低于致畸阈值,偶尔一次检查并不会显著增加胎儿风险。

• 需权衡利弊:如果孕妇因急危重症(如脑出血、肺栓塞、严重外伤等)必须通过 CT 明确诊断,延误检查可能危及母婴生命,此时医生会在做好防护(如用铅衣遮挡腹部)的前提下进行检查。例如,孕妇突发剧烈头痛怀疑脑出血时,头部CT 是快速确诊的关键,此时检查的收益远大于潜在风险。

• 替代方案优先:若病情允许,孕妇可优先选择无辐射的超声或磁共振(MRI,孕早期需谨慎)。但需注意,MRI 对肺部、骨骼等部位的诊断效果不如CT,不能完全替代。

误区二:儿童拍胸片辐射大,会增加癌症风险

儿童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家长对辐射的担忧更为强烈,甚至拒绝必要的胸片检查。其实,胸片的辐射风险被过度夸大了。

• 辐射剂量极低:一次胸部 X 光片的辐射剂量约为 0.02 毫西弗,相当于自然界中3 天的天然本底辐射(人每天都会接触天然辐射,如宇宙射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等,年均约 2.4 毫西弗)。这种剂量对儿童的影响微乎其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单次低剂量 X 光检查不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

• 检查必要性更重要:儿童呼吸道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胸腔异物等常需通过胸片确诊。例如,肺炎患儿若不及时通过胸片明确病灶范围,可能导致治疗延误,引发胸腔积液、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此时,拒绝检查的风险远高于辐射风险。

• 防护措施到位:正规医院为儿童做胸片时,会使用铅衣、铅帽等遮挡甲状腺、性腺等敏感部位,进一步降低辐射影响。

误区三:所有影像检查都有辐射,能不做就不做

很多人认为 “ 只要是影像检查就有辐射 ”,其实这是对影像检查类型的误解。影像检查分为有辐射和无辐射两类:

• 无辐射检查:超声(B 超、彩超)和磁共振(MRI)是完全无辐射的。超声通过声波成像,MRI 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两者都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适合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例如,孕期产检的 B 超、儿童脑部MRI 检查,都是安全的。

• 有辐射检查:包括 X 光、CT、核医学检查(如 PET-CT)等,确实存在一定辐射,但剂量可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选择最低有效剂量,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需要强调的是,是否需要做影像检查,应由医生根据病情判断。例如,骨折患者必须通过 X 光明确骨折位置和程度,此时检查的诊断价值远大于辐射风险。

误区四:CT 比X 光清晰,看病就选CT

有些人认为 “CT 更先进,看得更清楚,直接做 CT 能少走弯路 ”,这种想法并不科学。

• 检查各有侧重:X 光适用于初步筛查,如骨折、肺炎、气胸等,操作快、费用低,辐射剂量也低(如胸片辐射仅为 CT 的 1/400)。CT 则能提供更精细的三维图像,适合复杂疾病的诊断,如肺部小结节、脑出血、肿瘤分期等,但辐射剂量和费用相对较高。

• 避免过度检查:例如,普通感冒咳嗽无需做 CT,通过胸片排除肺炎即可;儿童轻微外伤怀疑骨折时,先做 X 光检查,若发现问题再进一步做CT,可减少不必要的辐射。

误区五:辐射会在体内积累,做过一次就不能再做

“ 辐射积累有害 ” 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需结合剂量判断。医学检查的辐射剂量通常较低,且人体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 单次检查风险极低:如前文所述,一次胸片的辐射约 0.02 毫西弗,一次头部 CT 约 2 毫西弗,远低于会造成明确伤害的剂量(国际上认为,辐射剂量低于100 毫西弗时,不会观察到明显的健康影响)。

• 合理间隔即可:对于需要多次检查的患者(如肿瘤患者复查 CT),医生会控制检查频率,通常间隔数周或数月,让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不会对健康造成累积伤害。

科学看待影像检查的原则

1. 拒绝 “ 谈辐射色变 ”:了解不同检查的辐射剂量,不必因过度恐惧而延误诊断。

2. 遵循 “ 最小必要原则 ”:非必要不做有辐射检查,孕妇、儿童优先选择超声或MRI(孕早期MRI 需谨慎)。

3. 信任医生判断:医生会根据病情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的检查方式,既保证诊断准确性,又将风险降到最低。

4. 特殊人群提前说明:备孕、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检查前需告知医生,以便采取防护措施或调整检查方案。

总之,影像检查是医生的 “ 透视眼 ”,合理使用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疾病、精准治疗。与其盲目恐惧辐射,不如科学了解其风险与价值,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检查,才能既保障健康,又避免不必要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