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分层作业个性化推送策略研究
蒋永兄
甘肃省靖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730600
一、问题背景与核心目标
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数学基础差异显著,传统“一刀切”作业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例如,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无法理解数据收集方法,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因作业缺乏挑战性难以深入探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层作业的个性化推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推动数学核心素养落地,尤其关注“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职业场景关键能力。
二、“智能诊断—动态适配—持续优化”机制构建
(一)多维度学情诊断
教师结合课堂表现、作业数据、职业倾向测试结果,构建学生学情画像。例如,记录学生在“方程求解”中的常见错误类型(如移项变号遗漏)、“几何作图”中的习惯问题(如未标注依据),或统计与概率学习中“数据分类”的薄弱环节(如忽略异常值处理)。这些信息为分层推送提供依据,避免仅凭考试成绩“贴标签”。
(二)四维协同动态创新
将作业划分为基础、发展、拓展三层。基础层聚焦概念理解(如“平均数与中位数的区别”),发展层侧重技能应用(如“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统计量”),拓展层引入综合探究(如“设计调查方案并分析数据”)。结合职业场景设计主题式作业。例如,在代数方程教学中,设计“根据工程预算表建立方程模型”的任务,将数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结合。引入实践性作业(如市场调查数据收集)、合作性作业(如小组完成统计报告)、表达性作业(如用图表说明解题步骤)。从“结果正确性”转向“过程合理性”,关注学生思维路径与进步幅度。例如,用“进步标记”(标注比前次作业提升的部分)、“创新点”(独特解题方法)等个性化评价替代单一分数。
(三)数据驱动持续优化
作业完成后,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收集反馈,依托智能系统分析作业数据(如完成时间、错误类型),自动调整后续推送内容。例如,若多数学生在“概率计算”类作业中表现不佳,系统可增加“基础练习题”(如“根据条件计算简单事件概率”)帮助巩固,或提供“经典案例库”供参考。
三、“课前—课中—课后”实践路径
课前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与当前学习进度,初步设计分层作业框架。例如,在“统计调查”教学中,预设基础层为“设计简单问卷并收集数据”,发展层为“分析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拓展层为“对比不同调查方法的优劣”。预推送需留有调整空间,避免“一次定稿”。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反应,灵活调整作业难度与形式。例如,若发现多数学生在“数据可视化”学习中存在困惑,可将课后作业中的“综合分析题”暂缓,增加“基础练习题”(如“根据数据选择合适图表类型”)帮助巩固。调整过程需及时记录,为后续推送提供参考。
课后教师建立分层作业资源库,记录每次调整过程与效果。例如,标注“某次作业中,发展层任务因难度过高被调整为基础层 +′′ ,这种记录能帮助教师积累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本班学情的“动态推送库”。资源库需定期更新,避免“一劳永逸”。
四、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数学分层推送实践案例分析
以“统计与概率”教学为例,教师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层根据班级学生身高数据,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并说明“哪个统计量更能代表班级整体水平”;发展层设计一份“校园零食消费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后分析“最受欢迎零食类型及原因”;拓展层结合本校实训车间实际情况,设计“设备使用频率统计方案”,并说明“如何通过数据优化资源配置”。作业完成后,教师通过学生自评表(如“我能否正确选择统计量”“调查设计是否合理”)与同伴互评(如“他的数据分析是否全面”“结论是否有依据”)收集反馈。下一轮推送中,教师根据反馈增加“基础练习题”(如“根据文字描述选择合适统计图”)帮助基础层学生巩固,同时为拓展层学生提供“多变量统计分析案例”提升挑战性。
综上所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分层作业个性化推送策略,通过“智能诊断—动态适配—持续优化”机制与“课前—课中—课后”循环模式,有效匹配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情差异,推动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未来可探索技术赋能,如开发智能推送系统自动分析学情数据,或构建校际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优化推送效率与精准度,为培养具备数学核心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鹏飞 . 中职数学作业分层设计问题的有关思考 [J]. 甘肃省会宁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2023.
[2] 庞树生 .2025 年“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J]. 教育研究 , 2025(04).
[3] 白永潇 .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4(05).
[4] 张鹏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 [J].安徽教育科研 , 2022(09).
[5] 刘慧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教学 [J].基础教育论坛 , 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