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背景下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创新对策分析
王鹏
辽宁 沈阳 身份证号:220112198307252818
引言
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区域建设的重要人才培育阵地,建筑学专业在向中小城市及乡村输送绿色建筑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以传统框架为主,绿色建筑相关课程内容分布较为分散,实践教学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这种情况使得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掌握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在绿色建筑蓬勃发展的当下,尝试探寻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既是对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积极回应,也有望为区域绿色建筑落地实施及乡土建筑现代化转型提供有益探索。
1 绿色建筑发展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1.1 生态设计思维与系统观
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逐渐转向突破传统“形式追随功能”的单一逻辑,构建“设计追随生态”的系统性思维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建筑与气候、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协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掌握被动式设计策略,如自然通风优化、采光方案设计、热缓冲空间构造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主动式设备的依赖。以夏热冬冷地区住宅设计为例,若能综合考虑建筑朝向布局、遮阳系统设计与腔体墙构造,有望实现全年能耗降低 30% 以上的目标。这一过程对设计者将气候数据转化为空间设计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1.2 绿色技术整合与应用能力
随着 BIM(建筑信息模型)、装配式建造工艺以及可再生能源整合技术的逐步演进,对于专业人才而言,若能深入理解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协同运作逻辑,或许会更有利于职业发展。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倘若能够明晰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地源热泵等技术的应用边界,同时对 LEED、GB/T50378 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便有可能在设计环节更好地实现技术方案选择与性能目标之间的适配。从部分项目实践来看,例如某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建筑项目,具备较强技术整合能力的设计团队在推动项目通过绿色建筑认证方面成效相对显著,项目认证通过率有所提升,且后期运维成本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
2 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对策
2.1 重构融入绿色理念的课程体系
2.1.1 增设绿色建筑核心课程模块
建立“通识—专业—特色”三级课程体系:通识层可考虑开设《绿色建筑概论》《建筑与气候》等课程,助力学生逐步培养生态意识;专业层设置《被动式设计策略》《绿色建筑技术整合》《BIM 性能模拟》等必修课程,有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技术方法;特色层建议结合区域需求开设专题课程,比如在华北地区可开设《严寒地区节能设计》、西南地区可开设《山地生态建筑》、岭南地区可开设《湿热环境通风设计》等,从而强化学生的地域适配能力。
2.1.2 推动绿色设计与传统课程的融合渗透
在《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中,或可增设“生态场地规划”章节,引导学生在方案设计时开展气候适应性分析;于《建筑构造》课程里,尝试将传统构造节点与绿色建材(如再生骨料混凝土、秸秆板)应用相结合,探索设计低碳构造方案;在《建筑物理》实验课中,引入能耗模拟软件操作环节,促使学生对不同设计方案的节能率差异进行分析。某地方高校实施课程融合后,从相关数据来看,学生在三年级设计课中的绿色策略应用率呈现出从30% 向 85% 提升的趋势。
2.2 搭建“校地协同”的绿色实践平台
2.2.1 建设校内绿色建筑技术实验室
在推动地方高校与区域企业协同合作的进程中,可尝试探索共建综合性实验室的可能性。该实验室拟规划包含“绿色建材检测区”“能耗模拟中心”“被动式设计体验馆”等功能区域。例如,通过与本地光伏企业的合作,搭建 BIPV 技术测试平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并参与光伏组件与建筑表皮整合设计相关实践;引入便携式温湿度监测设备,为校园既有建筑改造中的自然通风优化方案研究提供实践条件。借助此类平台,或能助力学生更好地将抽象的绿色建筑技术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设计应用。
2.2.2 深化与地方企业、政府的实践合作
积极寻求与当地设计院、绿色建筑咨询公司的合作契机,探索建立实习基地的可行性,旨在为学生创造参与绿色建筑项目全流程实践的机会,涵盖方案设计、技术交底以及认证申报等环节。如江苏某地方高校与地级市住建部门开展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绿色农房改造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尝试运用当地稻壳板作为内墙材料,该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造成本,还为农业废弃物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这种“真题真做”的实践模式,学生有望在毕业前积累2-3 个绿色建筑项目的实践经验。
2.3 构建“双师融合”的绿色师资队伍
2.3.1 提升校内教师的绿色实践能力
为优化教师队伍的绿色建筑实践素养,可尝试推行“教师绿色能力提升计划”。建议专业教师每 3 年参与 1 个省级以上绿色建筑项目,或完成绿色建筑咨询师认证;同时,加强与高校建筑设计院的合作,支持教师承接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某地方高校实施类似计划后,具备绿色项目经验的教师比例由 15% 增长至 58% ,成效较为显著。
2.3.2 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全过程
积极整合行业资源,邀请本地绿色建筑企业总工程师、设计院绿色建筑项目负责人担任兼职导师。通过“企业课堂”形式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实务》教学,并在学生毕业设计技术方案环节提供专业指导。此外,构建“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导师把控技术落地可行性,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的指导模式。
结束语
绿色建筑领域的深化发展,为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探索方向。相较于单纯对标名校的传统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或可尝试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将绿色建筑理念逐步渗透至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以强化绿色设计根基,借助校地合作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成效,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保障教学品质,并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绿色创新思维,有望培育出兼具绿色建筑专业素养与地方资源认知的特色人才。此类人才不仅能够较好地贴合区域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可通过挖掘乡土材料潜力、探索地域气候适应性设计等途径,为解决绿色建筑成本控制难题提供新思路,助力绿色建筑理念在更广泛区域的推广应用。长远来看,地方高校可进一步加强行业动态研究,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服务地方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凸显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翟滢莹 , 王乃嵩 , 梁晓慧 . 绿色建筑背景的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创新培养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20,7(36):44-48.
[2] 焦丽丽 . 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人才现状分析 [J]. 房地产世界 ,2021,(20):46-48.
[3] 瞿萧羽 , 王汉 , 刘子恒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低碳建筑设计研究[J]. 住宅产业 ,2023,(0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