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导向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协同模式的实践应用与成效分析
王黎
微山县张楼镇中心小学277607
引言
2023 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提出构建 “家校社” 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网络,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亦强调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小学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关键期,易出现分离焦虑、交往矛盾、学业压力等问题,但传统教育存在短板:学校心理资源有限,难覆盖全体;部分家长误将 “心理健康” 等同于 “无心理疾病”,忽视情绪疏导;社区与专业机构资源未与学校衔接,存在闲置。因此,以 “创新” 为导向探索 “家校社” 协同模式,是突破困境、落实政策的必然选择。
一、“家校社” 协同模式的核心架构与创新路径
(一)明确三维分工,筑牢协同基础
1. 学校:主导与统筹核心
学校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职责,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 开设每周 1 节覆盖 “情绪管理、同伴交往、学习适应” 的心理健康课,每学期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开展 2 次群体筛查并建立心理档案;搭建联动平台,每月组织 “家长心理课堂”、每季度召开 “家校社协同会议” 协调资源;为家长与社区工作者提供基础心理培训,指导家庭开展 “亲子情绪分享”“心理绘本共读”,避免教育碎片化 [1]。
2. 家庭:基础与日常观察主体
家庭通过学校 “心理沟通群”,记录孩子食欲下降、情绪低落等异常并及时反馈;配合完成 “家庭心理作业”,如共读《我的情绪小怪兽》、睡前 “今日情绪分享”;若孩子需个案干预,主动参与专业亲子辅导,落实 “减少批评、增加陪伴” 等建议,弥补学校课后监管空白,纠正 “重学业轻心理” 认知。
3. 社区:延伸与资源补充载体
社区每月开展 “情绪涂鸦日”“亲子信任游戏”,设 “心理服务角” 提供简易疏导;联合专业机构为学校 “重点关注学生” 提供免费个案咨询,为心理教师提供督导;协调公益组织捐赠心理书籍、开展 “心理剧进校园”,丰富教育形式,形成 “校内 - 校外” 教育闭环。
(二)创新协同路径,突破传统局限
1. 数字化赋能:打破时空壁垒
搭建 “小学心理健康家校社协同平台”,含三大模块:“动态监测”支持家长填 “孩子情绪日志”,系统自动预警 “高频焦虑学生”;“资源共享” 上传低段《应对分离焦虑》、高段《化解学业压力》等指导视频与课件,供三方查阅;“在线协同” 开设 “云端家长会”,支持四方线上会商,3 日内制定特殊个案干预方案,解决沟通滞后问题。
2. 特色化活动:适配阶段需求
摒弃统一化活动,按学段设计分层活动:低段开展 “情绪小管家”活动,学校指导情绪识别、家庭传共读成果、社区组织 “情绪脸谱绘制”;中段开展 “同伴交往小达人” 活动,学校安排矛盾化解情景剧、社区组织合作游戏;高段开展 “学业压力闯关” 活动,学校教减压方法、家庭填 “压力清单”、社区办公益讲座,避免 “一刀切”。
3. 差异化支持:聚焦特殊群体
针对特殊群体提供 “一人一策” 服务:留守儿童采用 “代理家长+ 学校 + 社区” 模式,社区配志愿者陪伴、学校定期沟通、父母云端交流;单亲家庭采用 “心理导师 + 家庭 + 学校” 模式,学校配专属导师辅导、社区开展家长培训、三方建群实时反馈,避免忽视个体差异。
二、协同模式的实践成效分析
(一)学生层面:心理素质与能力双提升
1. 情绪管理能力增强
低段学生分离焦虑发生率从传统教育的 25% 左右降至 9% ,高段学生学业压力自评 “严重” 的比例从 18% 降至 7% ; 80% 以上的学生能主动向家长或教师倾诉心理困扰,从 “被动承受” 转为 “主动求助”,
避免心理问题 “隐藏化”,逐步形成 “情绪可表达、困扰可倾诉” 的健康认知。
2. 社会适应能力改善
中段学生 “能主动化解同伴矛盾” 的比例从 33% 升至 70% ,留守儿童 “愿意参与集体活动” 的意愿从 52% 升至 85% ;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从 “陌生” 转为 “主动关注”,在 “情绪识别”“压力应对”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后续心理发展奠定基础。
(二)家庭层面:认知更新与教育能力升级
1. 教育认知转变
家长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 的错误认知比例从 65% 降至22% , 89% 的家长表示 “理解了家庭在心理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主动关注孩子情绪变化、询问心理需求的比例提升 50% 以上,避免 “心理教育是学校‘独角戏’” 的误区。
2. 教育能力提升
78% 的家长能正确识别孩子焦虑、抑郁等情绪信号, 67% 的家长掌握 “倾听、共情” 等基础情绪疏导技巧,高段家长 “会用减压方法帮助孩子缓解学业压力” 的比例从 21% 升至 58% ,家庭心理教育从 “无意识、无方法” 转为 “有目标、有策略”[2]。
(三)家校社层面:协同效能与资源优化
1. 学校教育效率提升
学生心理问题 “发现 - 干预” 的平均时长从传统模式的 7 天缩短至 3 天,个案干预成功率从 68% 升至 90% ;教师 “单独处理家庭沟通、资源协调” 的时间从每周 8 小时降至 3 小时,可将更多精力投入课堂教学与专业提升,避免 “事务性工作挤压教育时间”。
2. 资源整合更高效
社区心理资源、专业机构服务与学校需求的匹配度从 52% 升至91% ,学校心理教师 “获得专业督导次数” 从每年 2 次增至 8 次;社区 “心理服务角” 月服务量增长 3 倍,公益组织捐赠心理书籍超千册,实现 “资源闲置” 向 “高效利用” 的转变,避免教育 “重复投入、资源浪费”[3]。
结语
基于创新理念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社”协同模式,通过界定三方任务、数字手段赋能、分层开展举措,有力打破传统教育“单打独斗”的困局,只有充分运用学校主导、家庭基石、社区补充的协同长处,方可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构建 “安全网”。此模式既契合当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要求,又契合国家 “协同育人” 的政策指引,对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发展、培育“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兼具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其龙 . 农村初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以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例 [J]. 广西教育 ,2024,(01):21-24.
[2] 刘强 . 家校社协同育人下的初中德育路径探究 [J]. 家长 ,2023,(30):71-73.
[3] 段悦 , 韦耀阳 . 家校社协同 : 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机制建构 [J]. 鄂州大学学报 ,2025,32(02):85-87+109.
本文系 济宁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创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2024JNXJK0092) 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