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探索

作者

李毅博 温怀琴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 苏州市 215009

一、引言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法》等政策落地,校企合作从 “选择性尝试” 升级为 “硬性要求”,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路径。档案作为校企合作成果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合作成效。但当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存在 “重保管、轻利用,重校内、轻校外” 的问题,与校企合作动态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严重脱节,制约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削弱了档案对教学优化和企业人才需求的服务价值,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从本质上看,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已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而是连接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信息枢纽。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化的档案资源整合,实现 “教学 - 实践 - 就业” 数据的闭环流动,为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升级、人才培养匹配市场需求提供决策支撑。因此,探索适应校企合作特点的档案管理新模式,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2.1 构建多元档案生态体系

校企合作打破了传统档案 “以校为中心” 的单一格局,形成了 “学校 - 企业 - 学生” 三维档案生态。在合作过程中,除常规的合作协议、实习报告外,还产生了诸如产教融合项目技术文档(如联合研发的工艺标准、专利申请材料)、双导师教学档案(企业导师授课视频、校企共同编写的教材)、动态评价数据(企业对学生的技能评分、用人单位跟踪反馈表)等新型档案资源。这些档案不仅丰富了馆藏内容,更构建了反映职业教育特色的 “教育链 - 产业链” 联动记录体系。

2.2 激活档案决策支持功能

企业参与档案形成过程,使档案从 “事后记录” 转变为 “过程干预”工具。例如,通过分析企业提供的岗位能力需求档案,高职院校可精准调整课程模块;基于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考核档案,能动态优化实习实训方案;利用校企合作项目效益档案(如合作研发产生的经济效益、就业转化率),可科学评估合作模式的有效性。这种基于档案数据的决策机制,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中 “培养与需求脱节” 的痛点。

2.3 推动档案管理范式转型

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经验为档案管理注入了新动能。制造业企业的“精益管理” 理念可优化档案收集流程,减少冗余信息;互联网企业的 “敏捷开发” 思维能提升档案更新效率,适应合作项目的快速迭代;上市

公司的 “合规档案管理” 标准则有助于规范校企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归属、财务审计等敏感档案的管理。这种跨界融合推动档案管理从 “经验型”向 “标准化、智能化” 转型。

三、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现状与问题

3.1 管理理念与合作需求脱节

部分高职院校仍将档案管理定位为 “后勤保障”,未纳入校企合作顶层设计。具体表现为:一是档案收集存在 “半截子工程”,仅收集学校端产生的协议、总结等材料,对企业提供的培训课件、设备操作手册等关键资源缺乏系统性归集;二是管理流程封闭化,档案部门未参与合作项目立项阶段的档案规划,导致后期收集时出现材料缺失、格式混乱等问题;三是价值认知偏差,将企业提供的档案仅视为 “备查资料”,忽视其在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参考价值。

3.2 信息化建设存在 “数字鸿沟”

当前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存在三重矛盾:一是系统兼容性不足,学校使用的档案管理系统与企业 ERP、MES 等管理平台数据接口不互通,导致企业端档案需人工二次录入,形成 “信息孤岛”;二是技术应用浅层化,多数院校仅实现档案的扫描存储,缺乏对非结构化数据(如企业生产现场视频、学生实操过程影像)的智能处理能力;三是安全机制不完善,校企共享档案中包含大量商业秘密和学生隐私,现有系统在权限分级、数据脱敏等方面存在漏洞,制约了信息共享深度。

3.3 人才队伍呈现 “能力断层”

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结构与校企合作需求存在明显差距:其一,专业背景单一,多数从业者仅掌握传统文书档案管理知识,对企业档案的分类标准(如 ISO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类法)、技术档案的著录规则(如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编码标准)缺乏了解;其二,技术素养薄弱,在处理数字化档案时,难以应对元数据提取、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其三,协同意识不足,缺乏与企业 HR 部门、生产部门的沟通技巧,导致合作档案收集主动性不强。

3.4 资源开发陷入 “低水平循环”

档案利用存在 “三重三轻” 现象:一是重历史查询轻未来预测,主要用于毕业生成绩核实、合作项目追溯等,未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企业人才需求趋势;二是重单向输出轻双向互动,学校向企业提供的多为学生基本档案,而企业反馈的技能评价档案未被有效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