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情境视域下的高中历史题命制探索
孙亮
昆山市蓬朗高级中学
学术情境命题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理论支撑,其本质是通过模拟学术研究过程,考查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读思达”教学法,将学习过程分解为阅读(输入)、思考(加工)、表达(输出)三个环节,为学术情境命题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框架。
从政策层面看,《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而历史课标将学术情境定义为“基于历史研究成果创设的问题环境”,强调通过原始史料改编、学术观点碰撞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高考命题实践中,学术情境的创设需遵循三项原则:一是史料的学术性,选取高校研究前沿成果或经过验证的原始材料;二是处理的适切性,通过翻译、节选等方式使史料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三是思维的层次性,设计从信息提取到论证创新的梯度问题链。
“读思达”视域下的学术情境命题具有鲜明特征:在“读”的环节,强调史料的“有用、有趣、有料、有实”,如选取不同版本的历史文献形成互证或矛盾材料;在“思”的环节,通过 “必思—可思—会思—想思”的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解走向发散探究;在“达”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专业术语进行书面表达,形成从口语表达到思维导图构建的能力进阶。
一、学术情境命题的能力考查维度
学术情境命题以历史学科关键能力为考查核心,需构建多维度的能力评价体系。根据高中历史关键能力构成要素研究,可将考查目标分为三级维度:
1. 阅读能力(信息输入):重点考查学生从学术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包括辨识史料类型(如档案、回忆录、研究论文)、提取关键信息、整合矛盾史料等。例如,香港 DSE 考试中 “清末民初妇女地位变迁”题,通过报刊记载、人物经历、团体宗旨三类史料,考查学生对不同来源信息的综合解读能力。
2. 思维能力(信息加工):强调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逻辑建构,具体表现为:一是时空定位,如上海卷“晚清教育改革”题要求学生通过时间尺度分析事件背景;二是因果推理,如分析广州十三行兴衰与地理、政策因素的关联;三是价值判断,如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差异。
3. 表达能力(信息输出):注重历史阐释的规范性与创新性,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术语准确。如上海卷论述题要求“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阐述”,既考查学生的论证逻辑,也关注其历史解释的独特视角。
从核心素养角度看,学术情境命题需实现四维目标的融合:通过多源史料对比培养史料实证能力;通过时空坐标构建强化时空观念;通过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渗透唯物史观;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提升家国情怀。例如,在“广州十三行”命题中,学生需结合地理优势分析其贸易地位(时空观念),对比中外史料记载(史料实证),从殖民扩张视角解释其衰落(唯物史观),最终形成对近代中国开放历程的理性认知(家国情怀)。
二、学术情境命题的操作步骤
科学的命题步骤是确保考查目标落地的关键。基于双向细目表的系统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命题规划:构建多维细目表
双向细目表需整合八大要素:主题、必备知识、价值立意、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认知水平、学业质量水平、情境类型。以 “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 主题为例,其细目表设计如下:
1. 必备知识:汉代丝绸之路路线、中外物质文化交流表现。
2. 关键能力:信息提取、跨文明比较、论证阐释。
3.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对比中外史料)、历史解释(分析交流动因)
4. 情境类型:学术情境(选取《汉书・西域传》与《大唐西域记》
相关记载)。
细目表的核心功能是明确各要素的匹配关系,如将“认知水平”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对应不同难度的试题分值比例。
(二)情境创设:选取典型学术素材
学术情境的素材来源包括三类:一是原始文献,如奏折、契约文书等;二是研究成果,如学者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最新考证;三是跨学科材料,如历史地图、考古报告等。以上海卷“瓷器的全球流动”题为例,其情境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 主题聚焦:围绕“全球贸易中的文化传播”构建材料链。
2. 形式多样:包含文字描述、贸易路线图、考古发现报告。
3. 层次递进:从具体史实(瓷器外销品种)到抽象认识(文明互鉴意义)。
情境创设需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史料过难,如直接引用未经翻译的外文文献;二是情境脱节,材料与设问之间缺乏逻辑关联。
(三)任务设计:优化问题链结构
问题设计需体现“思维阶梯”,从基础到高阶逐步深入。以“印度洋贸易”主题为例,可设计五级问题链:
1. 基础题(选择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代印度洋贸易繁荣的
技术条件?”(考查记忆与理解)2. 信息提取题:“根据材料一,概括 16 世纪葡萄牙垄断香料贸易
的手段。”(考查阅读能力)3. 分析题:“结合材料二,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贸易商品变化的
原因。”(考查逻辑推理)4. 评价题:“比较英国与荷兰在印度洋殖民策略的异同。”(考
查价值判断)5. 论述题:“自拟论题,阐述印度洋贸易对全球文明发展的影响。”(考查综合创新)
问题设计中行为动词的选用需精准,如“概括”“分析”“评价”“论证”等,需与考查能力层级一致。2017 年后高考历史题动词呈现多样化趋势,如“辨析”“考证”“提取”等,体现了对学术研究方法的考查导向。
学术情境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命题,既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衔接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纽带。其本质是通过模拟学术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能力。未来命题实践中,需在三方面持续探索:一是加强高校与中学的合作,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评价资源;二是开发跨学科的学术情境,如结合环境史、社会史视角设计主题;三是构建动态评价体系,通过机器阅卷与人工评分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
学术情境命题的本质,是让试题成为“微缩的学术现场”,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历一次“小型的史学研究”。正如法国年鉴学派所言:“历史不是过去,而是过去与现在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当我们以“读思达”为路径,以学术情境为载体,历史试题便不再是冰冷的“知识检测”,而成为学生与史料、与时代、与自我的深度对话。这或许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的“素养立意”的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读思达”教学法 [M].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
2. 郝瑞庭 . 历史试题情境设置的目的、功能和基本原则 [J]. 历史教学 ,2023(0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