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舞蹈人类学视角: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之解读

作者

王雨昕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一、永陵与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概述

永陵,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位于成都市金牛区。1942 年发掘,1961 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台圆形,高 15 米,直径约 80米,分三室,中室有棺床和棺梓,后室有王建石刻像。中室石棺床周围有 24 人的伎乐石刻浮雕,包括 2 位舞伎和 22 位乐伎,是唐五代宫廷乐队的完整形象。这些浮雕线条流畅,生动展现了当时宫廷音乐的繁荣。

二、舞蹈人类学视角下的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

(一)舞蹈姿态形式与风格

在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中,两位领舞位于南面,服饰华丽,发饰精致,突显其特殊地位。尽管浮雕未完全展示舞蹈动作,但姿态和服饰透露出舞蹈的优雅与庄重。舞伎相对而舞,一人微抬左脚,一人略举右腿,展现广袖飘飘。唐代舞蹈分为软舞和健舞,领舞跳的是软舞,但服饰、乐器和文化背景显示舞蹈可能融合了中原与西域元素,体现了唐代舞蹈的多元性。

(二)乐器与音乐文化

1、拍板伎

两位击拍板乐伎分别位于棺床南面西侧和东面中段。南面乐伎以高螺髻、云肩和罗裙为装束,双手握拍板,负责掌握乐队节拍。东侧乐伎则为辅助角色。两位乐伎的发饰和服饰展现了当时发饰的多样性,东面乐伎的双髻和圆领广袖衫尤其动感。

2、弹琵琶乐伎

永陵的琵琶乐伎位于棺床东侧,头戴凤冠,身着彩衣,左手按弦,右手弹奏琵琶。其服饰独特,琵琶是乐队的领乐。琵琶为半梨形、四弦四柱、曲颈,横抱弹奏,用牙拨。宋代后,琵琶改为竖抱,用手指弹拨。

3、奏竖箜篌乐伎

永陵中的箜篌伎位于棺床西侧中段,竖箜篌伎头梳高髻,以半月梳为饰。乐伎盘腿正坐,竖抱箜篌于胸前,头部略向左倾,脸面贴近竖箜篌,双臂轻抬,右手拇指和中指作弹拨状,从两面拨动琴弦,衣袂翻飞,神情专注,仿佛沉醉于乐声之中。

4、弹筝乐伎

永陵弹筝伎将筝置于左腿上,头部和上身略微向左倾斜,手指抚筝,眼目半睁,双臂轻扬,两手按抚,指尖轻轻拨动琴弦,神态鲜活,似乎正沉醉于优美的音乐之中。

5、吹觱篥乐伎

觱篥,源自西北的竹制乐器,顶端有芦皮舌簧,通过气流振动发声。唐代时,它在宫廷和民间乐队中担任重要角色,负责音准校定,因其领奏地位被称作“头管”。乐队中通常有两位乐伎使用长短不同的觱篥,推测为一大一小,以定音。篪,一种类似笛子但更粗且两端有孔的汉乐传统乐器,现已失传。乐伎吹奏时微闭双眼,神情陶醉。

6、吹笛乐伎

吹笛者微吐舌尖,双眼微垂,双手持笛,右臂抬至右肩前,手指按住笛尾音孔,左手指按中段音孔,嘴唇略离笛身,舌尖微露,双唇离开吹孔,仿佛换气或休止,等待合奏,表情生动。

7、吹篪乐伎

永陵吹篪伎使用的篪的长度与笛类似,也是横吹乐器,但要粗壮得多,乐伎席地而坐,以口含翘而吹。乐伎作吹篪状。头部略偏向右侧,双手横执篪管,篪管前端吹孔置于唇部,篪管尾端向右下方斜握至右肩前,右手指正按篪管尾端音孔,左手指反按篪管中段音孔。

8、吹排箫乐伎

吹排箫伎双手持箫,神情安详。乐伎盘膝正坐、头部端直,双手捧持 10 管排箫,合唇吹奏,反映了排箫吹奏时只移动乐器而头部不移动的特点。排箫以多根长短不齐的竹管排列组成,是我国最古老的编管乐器。

9、吹笙乐伎

在二十四乐伎中,笙是唯一一件不完整的乐器,该乐伎侧身向南,双手捧持笙斗,吹笙乐伎微微仰头,口衔斗嘴,鼓腮吹气,全神贯注于笙的演奏中。吹箫伎在管弦乐队中位居第二,仅次于篪。她盘膝而坐,抿唇而吹,仪态生动。

10、吹贝乐伎

吹贝伎吹的贝就是大海螺,属于古代印度的乐器。唐时经西域诸国传入中国。海螺吹奏时能发出宽广响亮的声音,估计在乐队中主要是

作为一种装饰或点缀音乐来使用。

11、击正鼓、和鼓乐伎

鼓乐伎右手持杖击鼓,左手准备击下。正鼓是细腰鼓,两端大小不同,两面可发声,一手持杖一手掌击。唐代从西北传入中原。

和鼓乐伎两手轮番击打,动作配合正鼓。和鼓是细腰鼓,两端大小相似,两面鼓膜紧绷。双手击打发声,常与正鼓配合使用。唐代从西北传入中原。

12、击齐鼓乐伎

齐鼓,一种用木杖敲打的乐器,演奏者左手扶鼓腰,右手执杖击打。形状头大尾小,鼓面凸起似肚脐,故名。汉魏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隋唐时用于燕乐,后传至朝鲜。

13、击毛员鼓、答腊鼓乐伎

毛员鼓乐伎头略左倾,右手微扬,拇指内收,指尖作击打状。毛员鼓是小型细腰鼓,双手掌面或指尖击打发声,形似现代朝鲜族杖鼓。

答腊鼓源自西亚或南亚,汉魏时经中亚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形似羯鼓但更大,双面发声,左手托鼓于胸肩,右手指弹奏。其声尖亮急促,是唐代流行鼓乐。

14、击羯鼓乐伎

羯鼓,源自北方少数民族,是一种短小的双面击打鼓。其声音尖锐急促,穿透力强,是乐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演奏时,两名乐手分别用双手和单手击打,使用牙床支撑鼓体。羯鼓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的羯族,东晋时期由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

15、击鞉牢鼓和鸡娄鼓乐伎

鞉牢鼓和鸡娄鼓由一人演奏,结合了中西方元素。演奏者左手摇鞉牢鼓,右手击打夹在左肋下的鸡娄鼓。鞉牢鼓类似拨浪鼓,而鸡娄鼓源自西域,形似球体,演奏时夹于腋下。这两种乐器后来传至日本并保存至今。唐代乐队中,一人常同时演奏这两种乐器。

16、击铜钹乐伎

乐伎双手持铜钹相互扣击。铜钹起源于古代印度,约在公元 4 世纪经中亚传入中国。唐代用于演奏多种风格的乐曲。铜钹形状类似铜盘,中间凸起,顶部有孔,通过皮条连接,两手各持一面相碰。铜钹尺寸不一,大者直径超过一尺,小者仅数寸。

17、吹叶乐伎

吹叶并非传统乐器,南方少数民族常用桔柚叶或芦叶吹奏。吹叶伎在棺床石刻中排第六,盘腿吹奏,右手持叶放嘴边,左手捏着备用的树叶。吹叶技艺在唐代后罕见,目前仅见于王建永陵石刻。

18、舞伎

云环高髻,身着长裙,华袂广袖,裙带翻飞,略启右腿,在乐队的伴奏下应拍而舞,两名舞伎相向而舞,跳的是唐代流行于宫廷、贵族士大夫家宴的“软舞”,体态轻盈、舞姿婀娜,优美柔和。

三、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的文化意义

(一)反映唐代宫廷文化的繁荣

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作为唐代宫廷文化的关键部分,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揭示了宫廷乐队配置和技艺,以及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些浮雕是研究唐代宫廷文化的重要资料,让我们得以了解古代帝王的生活。

(二)体现唐代社会的开放与包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开放的时期,社会风气、文化、民族融合多元。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展示了唐代音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种特性也体现在服饰、饮食、宗教等方面。唐代的开放与包容推动了文化交流、社会进步。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作为见证,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加深了对唐代文化的了解。

(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反映了唐代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开放性,为研究古代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的责任。二十四伎乐石刻浮雕应得到保护和传承,并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传播,让更多人认识这一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王雨昕,女,2000 年 10 月,河南省辉县,研究生,舞蹈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