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
胡凯
东平县梯门镇中学
一、初中历史教学融合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
(一)文化传承与认同培养的需要
历史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脉络、精神基因与价值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其中,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深刻的哲学思想、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卓越的科技成就,这些都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通过在历史课中渗透传统文化,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对其品德塑造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二)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体现的民族气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爱国精神,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命运相联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通过学习古代先贤的故事,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历史知识,还可以从中了解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这对于青少年的品德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历史课堂深度学习的需要
传统文化为历史事件提供了深层解读视角。如分析“百家争鸣”时,结合儒家“仁政”、道家“无为”等思想,能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思想根源;探讨明清科技停滞时,对比西方文艺复兴与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此外,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对古代科技发明、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学生能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创新。
二、国家政策及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在历史教育中的渗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展开了相关研究:
李建国指出,历史教学应打破“事件罗列”模式,通过传统文化细节(如服饰、节日、习俗)还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赵明华认为,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高中阶段,针对初中历史的系统性融合策略较少,且存在“重知识灌输、轻体验感知”的问题。
任清功、王爱玲等学者则从实践层面提出,需通过互动教学、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关联,避免教学流于形式。
三、初中历史教学融合传统文化的问题分析
(一)内容碎片化,缺乏系统性
部分教师仅在讲解特定历史时期(如唐宋文化)时提及传统文化,缺乏对文化脉络的整体梳理。例如,讲授“科举制”时,仅介绍制度流程,却忽略其与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关联。当前许多教学中,传统文化多被限定在特定单元或时期,未能贯穿历史课程全程,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
(二)学生共鸣不足,兴趣薄弱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存在时空距离,若教学中仅依赖文字描述,学生易产生“历史无用”的偏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爆炸,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电子产品和网络媒体吸引,相比之下,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兴趣。例如,讲解“宗法制”时,若不结合现代家族观念的残留影响(如祭祖习俗),学生可能认为其与现实无关,难以主动探究。
(三)教学手段单一,实践缺失
多数课堂仍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缺乏体验式教学,许多历史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较低,这种
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学习的兴趣。
四、初中历史教学融合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深挖教材资源,构建文化脉络
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素材,教师需立足教材,梳理文化发展主线,将传统文化元素贯穿课程全程。
例如,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单元,可串联仰韶文化彩陶(艺术)、河姆渡遗址稻谷(农业)、良渚玉琮(礼仪)等内容,展现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性;在《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教学中,可结合鲜卑族服饰改革、礼乐制度汉化等细节,让学生理解民族交融不仅是政治事件,更是文化融合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梳理文化传承与变革的脉络。
(二)创新教学手段,增强代入体验
借助互动式教学、情境创设与现代技术,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互动参与: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文化解读。如在《第 14 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商人、使者等角色,模拟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易与文化交流,在互动中理解“胡商”“汉风”的融合过程。
情境模拟:创设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知文化内涵。例如,使用 VR 技术还原“长安城”布局,让学生“漫步”朱雀大街,感受盛唐的市井风情与中外交流盛况;在《木兰诗》相关历史背景教学中,通过编排情景剧,展现古代女性的家国情怀与礼仪规范。
(三)链接现实生活,延伸实践维度
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深化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刻联系,以实例展示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延续和发展。初中历史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代例子,通过此类例子展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例如,在《第 9 课辛亥革命》教学中,可结合现代影视剧中的辛亥革命题材(如《觉醒年代》片段),分析其中服饰、礼仪等文化符号的还原与改编,组织学生讨论“剪辫易服”背后的文化革新意义;课后开展“家乡非遗与历史”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访本地老字号、传统手工艺人,探寻其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如通过剪纸艺术了解明清民间审美,将实践成果以报告或展览形式呈现。
五、结语
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传承民族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教师需立足学科特点,以教材为基构建文化脉络,以创新手段增强体验,以现实链接深化认同,让传统文化在历史课堂中“活”起来。通过系统性策略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文化自信,更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为学生成长为具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建国 . 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05):45-47.
[3] 王其云. 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分析[J].读与写,2020(21).
[4] 刘静 . 初中历史课程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初探[J]. 中华活页文选(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