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能源企业成本控制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杨琳

国能包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1. 能源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与影响因素

1.1 原材料采购与供应链成本管理

原材料采购在能源企业整体成本结构中占据显著比例,尤其对于煤炭、电力和油气企业而言,其采购成本直接决定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采购成本的优化不仅取决于价格谈判能力,还受到采购计划合理性、运输方式选择与库存水平控制的影响。能源企业若缺乏有效的集中采购平台与价格信息共享机制,容易因多头采购、供应商控制力不足等问题导致成本波动加剧。此外,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效率低下,导致应急采购频发,进一步推高整体物流与时间成本。因此,构建以长期协议为主、市场采购为辅的采购机制,建立原料价格动态监控系统,并优化采购批次与供应周期,是实现采购成本控制的关键策略。

1.2 生产运行中的能效与设备运维成本控制

生产环节是能源企业运营的核心区域,电力、热力、天然气等产品的转化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设备运行的效率与维护质量直接关系到能源转化成本与资源利用率。能源企业普遍存在设备老化、能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加之维护制度不健全,常引发非计划性停机和故障率上升,显著增加运营支出。通过引入能源管理系统(EMS)、智能运维平台与节能改造技术,可以对高能耗点实施实时监控,并采取工艺优化或设备替代方案降低损耗。此外,实施“预测性维修”替代传统的周期性保养,能减少冗余检修与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源头上压缩维护成本。

1.3 人力资源与组织结构优化成本控制

能源企业的组织架构往往存在层级复杂、岗位设置重复的现象,导致人力资源支出高企且效率低下。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传统“人控”模式已难以支撑高效运行。优化人力配置需从岗位精简、职责归并与流程再造入手,同时引入自动化、信息化手段替代部分重复性劳动,如智能调度系统、电子巡检平台等。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按贡献分配资源,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效率,也能促使各部门形成成本意识。此外,推动“扁平化管理”与“项目化运作”,能够减少中间管理层冗余、缩短决策链条,降低间接人力成本。

1.4 财务管理与预算制度对成本控制的作用

预算制度在能源企业成本控制中起到牵引与约束双重作用。财务部门通过制定细化预算与实际执行对比机制,能提前设定成本警戒线并发现偏离趋势。预算过程应由“事后核算”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同时强化责任预算与指标分解,将成本目标分解到单位部门与业务负责人。能源企业还应推动财务与业务融合,建立跨部门成本联动控制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费用归口控制。特别在价格波动剧烈时期,建立动态滚动预算机制,及时调整资金投入结构,有助于企业维持经营稳健性与灵活性。

2. 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2.1 全流程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策略

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是能源企业开展成本控制与效益评价的基础。传统按部门归集费用的方式难以满足多工序、多项目、多能源形式的管理需求。因此,需构建“业务驱动—数据支撑—责任明确”的全流程成本核算体系。该体系应以成本对象为核心,梳理从原料采购、储运、生产运行到销售的全过程成本流,并细化到各环节资源消耗与时间占用。推动作业成本法(ABC)在生产企业落地,能够实现对单元作业成本的精准归集,避免“平均分摊”带来的误差。此外,集成 ERP 系统、能源监测系统与业务报账平台,实现成本数据自动获取与动态更新,是提升核算效率与时效性的关键。

2.2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成本监控与预警机制

在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源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平台提升成本监控的实时性与预警响应能力。通过构建成本控制大数据平台,整合 ERP、MES、SCADA 等系统中的运营、财务与能源数据,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一站式”成本动态监控。平台可设定关键成本指标的预警阈值,实时比对实际值与预算值,一旦偏离即自动发出报警并联动相关责任部门进行处置。同时引入可视化仪表盘与移动端应用,使管理层可随时获取成本运行状况。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系统能进行趋势预测与异常识别,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

2.3 精益生产与技术改造推动成本压缩

通过推行精益生产理念,能源企业可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提升流程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围绕“去浪费、强协同、重价值”的原则,企业应聚焦于生产现场的物流优化、作业时间压缩、在制品压降与过程质量控制。结合自动化改造与智能装备替代人力作业,可降低运营环节的人力与误差成本。在高能耗工艺环节,实施节能改造、余热回收与能效优化系统,可显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在电力企业中,通过锅炉燃烧优化、汽轮机组智能调度等措施,年节约运行成本可达百万元规模,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2.4 战略采购与库存控制策略优化

采购与库存管理的优化对成本控制具有直接效应。通过建立战略采购联盟、集中竞价平台与长期合作机制,能源企业可降低原材料采购单价与交易成本。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企业可根据历史采购数据、季节性波动与价格趋势预测,优化采购时点与批量,规避“高价进货”。在库存控制方面,应转变“高库存安全保障”思维,推行“按需配送”“滚动补货”机制,减少库存积压与资金占用。结合智能仓储系统与库存周转指标监测,可实现原料与备件的精益配送与动态调度,提升库存使用效率,降低仓储与资金成本。

结束语

能源企业作为高投入、高运营强度的基础性行业,其成本控制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市场适应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当前行业政策趋严、能源价格波动频繁以及环保压力上升的大背景下,强化成本管理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课题。研究结果显示,成本控制不应仅停留于传统的核算与压缩层面,而应建立在战略思维与系统方法之上。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绩效为驱动、以流程优化为路径,形成覆盖采购、生产、财务、人力等多维度的立体化成本控制机制,已成为能源企业提质增效的现实选择。未来,企业还需持续提升成本数据的分析能力,推动管理机制的智能化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战略中寻找降本增效的长期解决方案,真正实现成本管理向价值管理的转型跃升。

参考文献

[1] 乔梁. 能源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实践路径探索 [J]. 乡镇企业导报 , 2025, (08): 213-215.

[2] 黄雨蒙. “双碳”目标下发电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J]. 商业观察 , 2025, 11 (07): 64-67+72.

[3] 张艳丽 . 能源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J].上海商业 , 2024, (09): 137-139.

[4] 张尧 . 能源企业精细化成本管理路径探索 [J]. 中国市场 , 2024, (18):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