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概论课教学价值目标探究

作者

高斌宇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思政课,对本课程能力目标进行探讨,有利于系统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学中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 概论” 课程的价值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概论”课程的价值目标研究聚焦于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强化使命担当。第一,“概论”课程价值目标的政治认同导向。理论体系价值内化,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信仰认同,深化“四个自信”的根基。制度优势认同强化,通过历史规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第二,“概论”课程价值目标的意识形态素养塑造。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培养学生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第三,“概论”课程价值目标的时代使命担当培育。

二、“ 概论” 课程的价值目标重要性和价值目标不明确的影响

“概论”课程价值目标是课程育人的灵魂。第一、“概论”课程价值目标的核心重要性。首先,“概论”课程价值目标是政治引领的定向作用。其次,“概论”课程价值目标是立德树人的枢纽功能。作为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价值目标将国家育人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载体,贯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最后,“概论”课程价值目标是时代命题的响应能力。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培养学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驱力,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第二,“概论”课程价值目标不明确的负面影响。首先是可能导致教学悬浮化,学生陷入“卷面高分、信仰空心”悖论。其次是可能导致学生易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动摇,社会责任意识弱化,公共参与动力缺失。最后是可能导致教学投入偏离核心任务,过度侧重史实记忆忽视价值观引导,同时,评价体系无法量化价值内化程度。第三,“概论”课程要锚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根本导向,通过情境模拟形成价值判断力,开发多维观测指标。“概论”课程的价值目标有必要逐章节解析“概论”课的价值目标。

三、“ 概论” 课程具体章节的价值目标分解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价值目标: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信仰马克思主义,志愿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终生。同时,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价值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理论,是新时期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源头,铭记历史,热爱理论,增加学习理论的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价值目标:教学价值目标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中国国情,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能够正视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历史见证。通过学习这段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责任和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国情,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纲领的理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价值目标: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于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价值目标: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情怀,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价值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价值目标:学习邓小平理论,使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促进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培养学生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七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位,价值目标: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认同;激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自己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责任和使命;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人文精神和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年,1- 61.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1- 10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1- 190.

[4] 肖前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 216.

[5] 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1- 380.

本论文属于 2024 年度校级课程思政建设与教改项目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 课程建设路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