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匠心
丁燕丽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提升艺术创作技巧,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的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详细探讨了小学美术课中劳动教育的趣味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劳动教育;趣味实践
引言: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渗透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的重要方法,更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积极引入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作技能,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讨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课中的具体实践路径势在必行。
一、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的意义
(一)促进手脑协调,提升创作技能
小学美术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促进学生手脑协调、提升创作技能。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能够使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将思维与行动紧密结合,从而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技能[1]。同时,劳动教育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使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创新,进而提升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趣味实践中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还可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勤劳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在美术课的趣味实践中,学生参与各种劳动活动能有效锻炼耐心,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劳动过程中的合作与分享,可使学生能够学会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态度[2]。更重要的是,劳动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明白每一幅美术作品的背后都是辛勤劳动和汗水的结晶,这种体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师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可积极融入劳动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从而锻炼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劳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创意发挥,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突破传统框架[3]。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美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这种趣味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小学美术课中劳动教育的趣味实践路径
(一)创设劳动情境,激发创作兴趣
新时期在积极展开劳动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劳动特色的美术创作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价值[4]。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劳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和成品的美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劳动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双重刺激,从而激发其创作的欲望和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美术创作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从劳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并尝试用美术语言去表达这种美,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手艺大花园”一课教学活动中,为强化劳动教育趣味性,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手工艺市场”,桌面上摆放剪纸、陶艺、编织品等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手工艺品,创建一个具有浓郁手工氛围的劳动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不同手工艺形式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观察这些作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不同材料和技法所展现的美感,思考它们背后的创作过程和文化背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向学生展示基本的手工技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帮助学生理解如何从零开始设计、制作一件艺术作品。而实际创作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认识到每一件作品背后都需要投入时间与努力,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欣赏展示出来的手工艺品,鼓励学生讨论彼此的创意来源和制作过程。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从而达到在美术课程中融合劳动教育的目的。
(二)结合生活实例,增强实践体验
小学美术课程开展中,教师可积极结合生活实例增强实践体验,为提升教学趣味性,教师应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将这些实例融入美术课程设计中,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美术创作的灵感[5]。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实例中的劳动过程,分析劳动成果的美学特征,从而理解劳动与美术创作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对劳动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生活实例作为创作主题,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例如,在“美的创造”课程中,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或教室,带领学生观察不同的自然景象,如花草树木、建筑物的装饰、身边的器物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美的存在。鼓励学生描述这些事物中的美感,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理解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选择一种生活中的物品,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剪纸、拼贴等形式将该物品进行艺术化表现,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注重形状、色彩、纹理等元素的运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不仅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还在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物品的细节和特点,帮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艺术创作的灵感,促使学生能够理解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操作,增加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同时增强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能力。在作品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创意来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艺术表达欲望。最终在结合生活实例的教学方式中,促使学生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兴趣,培养更为深刻的美术感知能力。
(三)展示成果作品,增强成就感受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积极实现劳动教育趣味实践中,可展示成果作品以增强学生成就感受时,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美术作品公开展示,从而获得被认可和欣赏的满足感。同时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劳动过程及作品特色,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和美术创作中的进步和努力。
例如,在“笔筒大变身”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学生在改造旧笔筒过程中完成的各类创意作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将自己改造后的笔筒作品摆放在教室展示区域,并举行一个“笔筒艺术展”。在此展览中教师安排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讲述创作的灵感、技巧和过程,不仅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还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分析哪些笔筒设计富有创意、哪些细节处理得更加精致,如何在色彩、材质搭配中体现独特性。在展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作品,例如形状、色彩、装饰方法以及材料运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创意设计的美感。教师还强调每一件作品的独特性,鼓励学生看到自己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创造欲望。在展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总结,强调创作过程中所取得的技术进步与艺术提升,表扬学生在创作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创作思路,进一步提升自己在美术创作中的自信心和动力。
结语: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施能帮助学生提升艺术创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造力,因此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教学路径,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美术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潘柳川. 浅谈小学美术手工课中劳动教育的渗透[J]. 考试周刊,2023(25):15-18.
[2] 黄惠娥. 劳动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J]. 求知导刊,2023(29):119-121.
[3] 董梦妍. 生活教育理论指引下的小学美术课程泥塑教学[J]. 生活教育,2023(22):76-79.
[4] 王美伦. 基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科幻画的实践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23(6):172-175.
[5] 徐锦程. 传统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实践探讨[J]. 情感读本,2023(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