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中段思辨性阅读教学提问策略研究

作者

余莹

杭州市行知第二小学 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在小学中段阶段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深度阅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激发思辨的关键,精心设计富有思辨色彩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引导其透过文字表象,领会言外之意,实现对文本全面理解和批判性解读。本文分析了小学中段思辨性阅读教学提问策略的重要意义,从层次递进式提问设计、开放探究式问题引导、情境联系式深度思考等方面,探讨了提问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学中段;思辨性阅读;教学提问;批判性思维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人心,思辨性阅读备受教育界关注。小学中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航”作用,富有思辨色彩的问题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激发质疑问难的勇气,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面,挖掘深层内涵,实现对作品主旨的全面理解和批判性解读。深入探讨提问策略在小学中段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于贯彻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小学中段思辨性阅读教学提问策略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要素。富有思辨色彩的问题设计,能有效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从多角度审视文本,在“质疑-求证-结论”等环节中明辨是非,形成独立见解,例如,教师巧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换位思考,你会怎么写”等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站在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在持续质疑和论证中理清思路,提出见解。学生在问题情境引导下习惯换位思考、多维度分析,逐步内化批判反思意识,建构批判性思维品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提升学生深度阅读素养

思辨性问题情境能有效引领学生突破文本字面意思,挖掘言外之意,在对话思考中实现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把握,不断提升深度阅读素养。例如,学习散文《羊脂球》,教师设置“为什么羊脂球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判若两人”“结合生活,谈谈你的感悟”等问题,学生跳出文本局限,结合生活体验对人物形象进行再解读,对文章寓意的理解更加深刻,层层深入的提问,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与文本的思维碰撞,引发情感共鸣,学生在不断的质疑反思中。对文章主题把握更加全面,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得到持续提升[1]。

(三)促进师生互动教学效果

在思辨性问题引领下,师生围绕文本展开积极互动、热烈讨论,学生在表达观点的同时,聆听他人看法,思维在交流碰撞中不断释放,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由“独角戏”向“众人剧”的华丽转身。例如,学习环保主题文章,教师设置“换位讨论”环节,学生分别代入不同利益相关者角色展开讨论。在论证观点、解疑释惑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投入思考和表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活跃的师生互动,不仅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更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验语文学习的尽致魅力[2]。

二、小学中段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

(一)层次递进式提问设计

教师要立足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坚持从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科学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文本、建构意义。可先设置理解概括类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思路;再设置分析探究类问题,启发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挖掘作品深意。最后提出拓展评价类问题,引导联系实际,创新表达感悟,升华认知,整个提问设计如登山探险,由山脚到山腰再到山顶,引领学生不断攀登思维高峰[3]。

如学习童话《丑小鸭》,教师先问“小鸭子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引导概括故事梗概,把握文章主线;接着提出“你认为小鸭子为什么总受欺负”。带领剖析人物遭遇背后的深层原因;最后开放性问题“假如你是丑小鸭,最想对大家说什么”,启发结合现实畅想感悟。在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引领下,学生沿着探究主线循序渐进,逐步实现从文章内容到主旨内涵再到生活启示的思维跃迁,对文本的理解持续深化。

(二)开放探究式问题引导

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积极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予充分的思考表达空间。开放性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从不同视角阐释观点,在交锋碰撞中明晰对问题的认识。如,学习寓言《狐狸分奶酪》,教师提出:“狐狸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观点交织、思维激荡,或批判狐狸的“自私”,或赞赏狐狸的“智慧”,在求同存异中实现对文本多元解读,开放性问题还能很好培养发散性思维,教师巧妙设问“还有哪些化解矛盾的办法”,鼓励跳出文本局限,启发灵感迸发,拓展思路。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难题-设问-质疑-证明”中,建构起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实现了思维的自我更新与突破。

(三)情境联系式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深化感悟,教师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导将阅读所得与生活实际、与自身经验相联系,在对话反思中实现知行统一。例如,学习《司马光砸缸》,教师巧设“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事例吗”“换做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号入座、触类旁通,用生活智慧解读文本,可让学生分享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故事,感悟司马光精神在当下的弘扬。教师再引导反思“勇敢”的内涵,不仅是见义勇为的果敢,更有惩前毖后的深思,生活与阅读交相辉映,激活了阅读思维,丰富了阅读内涵。

教师还可创设沉浸式的情境,让学生代入其中感知体验。如学习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可设置“我是诗中的XX”表演环节,引导学生扮演诗中的小草、溪流等,在“演”中加深情感体验。情境化的问题设计搭建起阅读与生活的桥梁,教师巧用“现实”参照,激活学生认知图式,学生必将在丰富的思辨体验中,实现知识内化与灵魂升华。

结语

思辨性阅读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小学中段教师要以“教学生思考”为宗旨,潜心钻研问题设计的规律和策略,在层次递进的提问设计、开放探究的问题开发、情境联系的思考引导中,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点燃批判质疑的热情,让学生在思辨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彩,教师还应创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将思辨融入语文课堂的方方面面。唯有优化提问策略。与思维同行,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探究文本世界的领路人,帮助学生实现与作品、与作者、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在博大精深的语文世界里徜徉,领略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以思辨的力量放飞梦想,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熊碧钰,颜杨,温小勇.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辨性提问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4,(18):52-55.

[2]张哲.小学中段思辨性阅读教学提问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3.

[3]张春梅.浅析小学中段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以《白鹅》一课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2,(1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