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探究
刘静怡
平江县加义镇潭湾小学 410400
摘要:本文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问题,从政策分析与现状调查出发,探究数学作业设计理念转变与内容优化策略,提出实施方法创新与管理模式改革措施。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存在机械重复、难度不当、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过程性指导、注重能力培养等方式推动作业优化。本文提出差异化作业设计、趣味化情境创设以及实践型任务开发等策略,旨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提升学习效能,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有机衔接。
关键词:双减政策;数学作业优化;小学教育
引言:“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小学教育特别是数学学科面临全新挑战与转型契机。作为教学环节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业承担巩固知识、提升能力重任,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政策落实成效。传统作业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需求,亟需从理念、内容、方法、管理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变革。本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针对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问题,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契合“双减”要求作业优化路径,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一、“双减”政策分析与数学作业现状调查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普遍存在数量过多、类型单一、难度不均等问题。许多教师仍习惯于布置大量练习题,过分强调计算训练,忽视思维能力培养。更为突出问题表现为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脱节,缺乏层次性,难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需求。机械重复训练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负担加重。标准化作业评价机制缺失难以科学评估作业效果。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习惯通过增加作业量提高成绩,忽视质量监控。家校沟通不畅也导致作业布置随意性增强,缺乏整体规划。这些问题亟需通过作业设计优化予以解决,实现减负提质目标。教师需转变传统观念,重构作业体系,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关注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作业设计针对性。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理念转变与内容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理念应转变为质量优先、个性定制、能力导向三大方向。作业设计须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围绕数感培养、运算能力、空间观念以及数据分析等关键能力构建完整体系。针对不同学习水平,构建基础型、提升型、拓展型三级作业模式,满足全班学生不同发展需求。作业内容强调知识迁移与实际应用,促进数学概念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设计具有趣味性问题,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微课作业、电子练习、互动游戏等现代形式,增强作业吸引力。同时,作业类型应涵盖实践操作、调查研究、合作探究、开放思考等多元形式,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根据教学节奏科学安排难度梯度,避免超纲超前问题。注重开放题目设计鼓励多角度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引入数学游戏、数学阅读等创新元素拓展学习视野。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教学为例,作业设计可采取全新方式。基础层面,设计情境化练习:请学生记录刷牙、吃早餐、走路上学等日常活动耗时,培养时间感知;利用趣味填空,如爸爸早晨跑步用了□分□秒,比昨天快了□秒,巩固时间单位转换。提升层面布置测量实践:让学生用秒表测量跳绳30下需要多少秒,小组内比较记录差异,培养实测能力。设计时间估算游戏,如猜猜1分钟有多长,锻炼时间感觉。拓展层面引导探究性作业,设计一天中哪些活动最耗时调查表,让学生记录分析自己一天时间分配,制作饼状图表示,既应用时间单位知识又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创设时间管理小达人项目,鼓励学生规划一周课余时间,锻炼规划能力。全部作业采用自主选做方式,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不同难度任务,教师通过小组展示、个人反思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三、小学数学作业实施方法创新与管理模式改革
教师需要根据课堂表现与学习特点实时调整作业难度与数量,确保适量适度。批改环节创新,建立多维评价系统,融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方式,注重过程性表现评估。加强作业指导环节,开展集体性预习指导、重点解析、策略提示等,帮助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构建智慧作业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即时批改、错误分析、个性化推送等功能,大幅提升管理效率。学校层面组建跨学科作业协调委员会,科学规划各科作业总量,避免叠加导致学生负担过重。教研组定期举行作业设计工作坊,交流创新经验,共建资源库。构建家校协同机制,明确家长辅导范围与方式,提供必要支持而非包办代替。建立作业诊断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学习困难点,调整教学策略。引入作业质量评估周期,动态监测实施效果。采用弹性时间管理,给予学生合理完成空间,尊重个体差异,促进自主管理能力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单元为例,作业实施可采用全新模式。课前预置性作业阶段,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观察任务卡,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不同视角物体照片,培养空间观察意识;课堂展示交流,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课中互动式作业环节,设计四人小组合作任务,每组选取教室内一物体(如饮水机、书柜),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记录,绘制各视图,组内交流比较,培养空间想象力;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理解。课后拓展性作业设计,采用三级递进模式:基础级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简单物品(如茶杯、课本),画出三视图;提高级鼓励学生观察较复杂物体(如电视柜、玩具),绘制多角度视图并标注特征;拓展级布置创意任务未来房间设计,让学生运用所学绘制理想房间俯视图、正视图等并用积木或废旧材料制作模型。作业评价采用云平台提交方式,学生上传作品照片,同学线上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可参与评价讨论形成多维反馈体系,激发持续学习动力。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需要教师从理念、内容、方法、管理等多维度进行系统变革。通过构建多层次作业体系,开发情境化学习任务,实施差异化指导策略可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并提高学习质效。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能力培养,体现教育公平理念。未来数学作业发展趋势将呈现个性化、智能化、开放性特点,要求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优化作业设计水平。家校社协同推进、政策持续完善、评价机制创新等举措将共同助力作业改革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罗朝明.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3(16):66-68.
[2] 李艳霞.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质与精作业设计实践探究[C]//第三届教育建设与教学改革论坛论文集. 2025:1-5.
[3] 莫宇云. “双减”背景下数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探究[J]. 小学教学参考,2024(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