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本土化实践活动育人途径的研究
周娟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育红小学 河北 邢台 055250
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对教育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本土化实践活动以其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和实践性特点,成为教育领域的新探索。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文聚焦“双减”背景下的本土化实践活动,探讨其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1 本土化实践活动的内涵与价值
1.1 本土化实践活动的定义
本土化实践活动是以本土文化、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与兴趣开展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活动。它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挖掘教育资源,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活动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为他们提供了与课堂学习不同的成长空间。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本土化实践活动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 本土化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本土化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独特价值。首先,通过参与本土文化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风俗和传统技艺,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本地博物馆、参与民俗节日等方式,感受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通过自然探索活动,学生可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力和探究精神。此外,活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些育人价值与“双减”政策的目标高度契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3“双减”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双减”政策为本土化实践活动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课余时间的增加为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空间,学校和家庭对教育质量的关注也促使各方积极整合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家庭可以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师资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例如,部分教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够深入,缺乏实践经验,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实践活动设计,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2 本土化实践活动的育人途径
2.1 课程设计的优化
课程设计是本土化实践活动的核心环节。学校应结合本土资源,开发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课程,如民俗文化体验课程、自然探索课程等。这些课程应注重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手工制作、民俗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非遗传承中心,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同时,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例如,对于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自然探索课程,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现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2.2 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是本土化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教师需要具备对本土文化与资源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学校应通过培训、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例如,可以邀请本土文化专家和民间艺人到校开展讲座,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本土化实践活动的开发与指导,积累实践经验。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民俗文化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本地的民俗风情。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师徒结对、教学研讨等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提升整体师资水平。
2.3 家校社协同的推进
家校社协同是本土化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家庭可以参与活动设计与组织,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社会机构可以提供实践场所和专业指导,如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等。例如,博物馆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参观和讲解服务,非遗传承中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非遗体验活动。学校则发挥主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通过家校社协同,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提升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3 本土化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3.1 活动组织与管理
活动组织与管理是本土化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活动前,学校应进行充分准备,包括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安排人员分工、准备必要的物资等。例如,学校可以提前与合作的社会机构沟通,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确保活动安全有序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现场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学生反馈和教师反思,优化活动设计,提升活动质量。
3.2 评价机制的完善
评价机制是衡量本土化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从学生参与度、实践能力提升、文化理解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参与情况和学习成果。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撰写活动报告、展示作品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评价结果应作为活动改进的重要依据,为后续活动提供参考。
3.3 资源整合与共享
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本土化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积极整合本土文化、自然资源和社会机构等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与社区、博物馆、非遗传承中心等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社区文化调研活动,了解社区的文化特色和资源分布。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活动经验和资源,促进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与交流。
4 结语
“双减”政策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土化实践活动凭借其丰富的育人价值成为教育领域的新探索。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培养和推进家校社协同,本土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课程设计系统性不足、师资能力有待提升等挑战。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活动组织与管理,优化评价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本土化实践活动在“双减”背景下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 卢旭 .“双减”下三明本土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 [J]. 天津教育 ,2022,(35):123-125.
[2] 张梦瑶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补救教学的本土化建构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2.
[3] 田锋 , 李小娟 .“双减” + “双新”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本土化实践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2024,(02):28-29.
本文系市教育装备“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本土化实践活动育人途径的研究》(课题编号:XJZB2304112)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