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英语听力理解障碍诊断与教学干预研究
邓芳
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614000
引言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1]。然而,当前高中生在听力理解中普遍存在语音辨识困难、语境推断薄弱、文化背景缺失等问题,成为制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瓶颈。深入诊断听力障碍的成因,针对性构建教学干预策略,既是破解 “听得懂却做不对”教学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 “语言能力” 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一、高考英语听力理解障碍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一)听力理解障碍的主要表现
在高考英语听力过程中,学生面临的理解障碍往往表现为信息捕捉不全、关键词识别模糊以及对语速变化适应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考生即便具备基本语言知识,仍难以迅速辨别语篇中的重点内容,在语流不断推进的情况下易出现语义脱节与答题依据缺失。当听力材料中涉及较强语音连贯性、表达复杂性或语速快于课堂语境时,学生常常因语义加工滞后而错过关键信息,从而出现听而不懂或理解偏差的问题。尤其在语篇结构不清晰或存在多重转折的情形下,学生在缺乏有效语义预测与听力策略支持的情况下,极易陷入被动接收状态,导致整体理解效率下降,难以形成完整的语篇认知框架。
(二)听力理解障碍的成因分析
听力理解障碍的形成并非源于孤立的语言问题,而是语言基础、认知能力、心理状态与教学方式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语言方面,学生词汇掌握不牢和语音识别能力薄弱,使其在面对弱读、连读等自然语音现象时难以准确还原词义,从而造成理解混乱。认知方面,由于注意控制力不强、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学生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易出现信息遗忘或错位,尤其在连续语段中更难实现有效的信息保留与整合。心理层面,高考环境中的紧张情绪与自信心不足会压缩学生的认知资源,干扰其听觉注意力与语义判断,从而进一步加剧理解障碍。此外,当前听力教学中存在训练形式单一、技巧指导缺乏等问题,导致学生在面对真实语境时缺乏必要的应对策略,难以主动调节听力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形成机械听音而非有效理解的学习模式。
二、听力教学干预策略探讨
(一)基于问题导向的训练策略
在高考英语听力教学中,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信息捕捉能力不足、语义辨识偏差明显以及语速适应困难等问题,仅依靠重复性训练或整体语篇灌输的方式,往往难以实现能力的实质提升;而以问题为导向的训练设计,恰可为教学提供更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干预路径。通过对学生在实际听力任务中常见错误类型的归类分析,教师可据此构建覆盖语音识别、句义理解、语篇把握等多个层级的分项任务,进而将整体听力任务细化为可观察、可训练的目标单元,在减少认知负荷的同时提升训练聚焦度。与此同时,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嵌入局部精听、句段复述、关键词提取等小任务,逐步引导学生在复杂语流中实现局部突破,从而增强其对听力材料内部信息的结构感知能力与判断能力。而更为关键的是,这类任务的设定需紧扣“障碍表现”与“技能提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避免因机械训练而形成新的依赖模式,即在重复中难以建立策略意识与自主应变能力。唯有将听力问题作为教学入口,而非训练终点,方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完成技能建构,在训练迁移中实现理解深化。
(二)听力策略教学的渗透
若忽略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路径与心理加工方式,即便进行大量听力练习,依然难以实现理解效率的根本提升;因此,在听力教学中嵌入策略训练,不应作为附加内容零散呈现,而应渗透进听前、听中与听后的各个环节之中,作为学生听力认知过程的有机组成。教师可通过构建情境语境引导学生进行语义预测,借助标题、图片或话题词促发相关背景知识的激活,使其在听力输入尚未开始前便建立初步的信息预期,从而在听的过程中形成选择性注意。与此同时,在听中阶段通过强化笔记技巧的训练,引导学生以符号、关键词或图式方式记录主要信息,不仅能够减轻短时记忆的压力,也有助于听后对信息的整合与回顾。此外,通过“听前设问”的方式将题干信息转化为信息提取的任务指令,可有效激活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对问题取向的信息筛选意识,降低理解盲目性与答题随意性。
(三)多模态资源与技术支持的利用
在传统单一音频材料主导的听力教学环境中,学生缺乏足够的语境辅助与语音细节反馈,往往在理解难度上形成较大的心理负担,而多模态教学资源与相关技术工具的有效嵌入,不仅可显著增强听力训练的语境真实感与任务参与度,更能在语音识别与语义建构两个关键环节上提供必要的感知补偿。以视频类材料为例,其在传递语音输入的同时叠加了面部表情、动作提示、场景背景等视觉信息,能够帮助学生在听力中借助情境辅助进行语义推理,缓解因语速快、语音弱化造成的理解偏差;同时,在口语交流类视频中,语流的语调、节奏、停顿往往更具自然性,可有效提升学生对真实语境中英语发音特征的感知与模仿能力,因此教师在听力材料的选取上可以选择教材重点内容,还可以选择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课外听力材料,比如说名人演讲文稿、电影原声、BBC 新闻稿等多种来源的听力稿件,为学生塑造听说语境 [2]。在技术应用方面,语音识别软件与可视化听力训练平台的使用,使学生可以对听力内容进行逐句回放、语音比对或语速调控,在个别训练中实现语音感知能力的逐步累积。一些智能练习系统还能根据学生答题表现进行错误类型标注与音段定位,为教师提供数据依据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自我诊断意识,从被动训练转向主动修正。这种以多模态为媒介、以技术手段为依托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展了听力输入的感官通道,也提升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综合处理效率,在增强理解过程可控性的同时,有效推进了听力教学的精细化转向。
三、结语
通过有声语言来充实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势必变得更为迫切。在现代信息社会里,有效听力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高考英语听力理解障碍作为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其表现复杂、成因多元,亟需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系统更新。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策略设计,可有效改善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困境,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个案追踪,拓展干预策略的实证基础与适应范围。
参考文献
[1]李琳.核心素养及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0):185-186
[2] 帅茗 . 基于新高考的英语听力教学探究 [J]. 神州 ,2019,0(1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