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尴尬情绪的行为机制
姜梦
绥化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在面对尴尬情境时的行为反应机制,特别是尴尬情绪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及冲动行为。研究表明,尴尬情绪不仅能够通过增强个体的共情能力来促进亲社会行为,也可能由于增加了社交焦虑而导致青少年选择退缩行为,甚至因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而引发冲动行为。理解这些行为机制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尴尬情绪;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冲动行为
基金项目: 2024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青少年尴尬情绪的心理行为机制及应对研究”(项目编号YWF10236240111)
一、引言
尴尬是指当个体出乎意料而被迫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时产生的一种暂时性的慌乱、窘迫的自我意识情绪,常发生于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中(范文翼,2012)。这种情绪不仅会引起生理反应如脸红、心跳加速等,还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行为产生深远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互动最为敏感的阶段,因此,尴尬情绪在这个年龄段尤为常见,并对其长期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尴尬情绪的心理学基础
尴尬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中的一种,它反映了个人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状态的认知。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尴尬主要涉及到个体对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个人价值体系的反思。这种情绪通常出现在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被他人视为不合适或不符合预期时。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尴尬情绪与个体的社会互动密切相关,它是对社会评价敏感性的体现。当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价值观或社会规范产生冲突时,可能会引发这种情绪反应。尴尬不仅仅是个体对外界评价的直接反应,更深层次地,它反映了个体对于自身行为如何影响其社会形象的理解。
尴尬情绪还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身份认同。人们倾向于维持一个积极的社会形象,并希望被他人以正面的方式看待。因此,当个体的行为威胁到这一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时,就容易触发尴尬的情绪反应。这表明,尴尬不仅仅是对某一特定情境的即时反应,更是个体维护其社会地位和关系网络的一部分策略。
进一步讲,尴尬情绪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适应。它作为一种内在机制,帮助个体识别并调整那些可能引起负面社会后果的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尴尬情绪促使个体学习并内化社会规则,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群体。
三、青少年尴尬情绪的行为机制
(一)尴尬情绪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肖凤秋,2014)。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提升其自尊和幸福感。尴尬情绪虽然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情感,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激发亲社会行为。例如,当青少年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不便或困扰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尴尬,并试图通过道歉或补偿来修复关系。此外,尴尬情绪还可以促使青少年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从而增加他们的共情能力,进而促进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从社会性功能角度来看,Goffman认为尴尬是一种恢复社会关系的非言语道歉行为,尴尬表情(脸红、抑制性微笑)和相应肢体动作(低头,触摸脸颊、头发和紧握衣角)向他人传递了“我这种行为不是故意的,希望得到您的原谅”的亲社会信号,这有助于个体修补因自己违背社会规范而出现不适当行为的社会情境(Goffman,1956)。
(二)尴尬情绪与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是指个体为了避免社交互动或减少负面情感而采取的回避行为,如避免眼神接触、减少言语交流等。退缩行为可能源于个体对社交评价的过度敏感。尴尬情绪通常会导致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增强,使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可能会感到不安,担心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从而选择退缩以避免进一步的尴尬。例如,当青少年在公共场合出错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不安,选择不再参与讨论或避免与他人互动。尴尬情绪还可能导致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增加,进而加剧退缩行为。
(三)尴尬情绪与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充分考虑后果的情况下迅速做出的反应,如突然打断他人或发脾气。冲动行为可能源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尴尬情绪通常会导致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加剧,特别是在面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愤怒、羞耻或无助,从而做出冲动行为。尽管这种行为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情绪压力,但往往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如关系恶化或自我形象受损。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能力较强的青少年更有可能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如认知重构或寻求社会支持,从而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
四、结论
青少年在面对尴尬情境时的行为反应是复杂的,既有可能表现为积极的亲社会行为,也可能因社交焦虑而退缩,甚至出现冲动行为。理解这些行为机制,对于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尴尬情绪及其带来的挑战至关重要。无论是通过增强共情能力来促进亲社会行为,还是学习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以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了解尴尬情绪的影响机制都能为青少年提供宝贵的指导和支持,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理解和管理尴尬情绪的能力将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个人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范文翼,婴儿尴尬情绪的发生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2.肖凤秋,郑志伟,陈英和,亲社会行为产生机制的理论演进[J]心理科学,2014,37(5):1263-1270。
3.Goffman E. Embarrass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J]. Am J Sociol,1956 ,62( 3) : 264-271.
作者简介: 姜梦,1988年11月,绥化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女,黑龙江海伦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