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藏药八味蒂达丸辅助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

张永萍

天祝藏族自治县藏医院,甘肃 天祝 733299

摘要 目的:探究藏药八味蒂达丸辅助治疗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对炎症控制、症状改善及综合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收治的70例胆囊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抗炎治疗)和实验组(35例,常规抗炎联合八味蒂达丸治疗)。通过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IL-6、TNF-α)、藏医证候积分及治疗总有效率,对比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实验组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藏医证候积分中,实验组右上腹胀痛、恶心、口苦等核心症状评分降幅更显著(均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结论:藏药八味蒂达丸作为胆囊炎辅助治疗手段,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且与常规抗炎治疗协同作用显著,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藏药;八味蒂达丸;胆囊炎;临床效果

胆囊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治疗以药物和手术为主,但存在耐受性和复发问题[1]。藏药八味蒂达丸具有清热、利胆止痛效果,在胆囊炎治疗中显示出应用潜力。然而,目前关于八味蒂达丸辅助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研究尚较为有限,其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及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旨在探讨八味蒂达丸联合常规抗炎治疗在胆囊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藏医证候积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的变化,评估其在炎症控制、症状缓解及综合疗效方面的优势。这一研究不仅为藏药在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期间于某医院就诊的70例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3.62±1.23)岁。实验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3.89±1.54)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胆囊炎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③病程在3个月至5年之间;④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⑤近期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或系统性治疗。

排除标准 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存在精神疾病或无法配合治疗者;③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炎疗法,每日两次服坐珠达西(Z63020292)0.25g,消炎利胆片(Z53020821)0.25g;三次服吲哚美辛片(H41020673)0.25g;两次服硫酸链霉素片(H32024528)0.25g。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藏药八味蒂达丸(Z20026344)0.35g,每日三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4天。

1.3评价指标

①依据《四部医典》,对患者右上腹痛、恶心、口苦症状进行0~2分评分,分数低表示症状改善。②治疗开始及结束后15天,比较两组IL-6和TNF-α指标,清晨空腹抽血3ml,3000转/分离心3分钟,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③评估两组疗效,显效为症状消除,B超正常;有效为症状减轻,B超接近正常;无效为症状无变化或加剧。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26.0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x2以评估不同治疗组之间的差异,当P<0.05则判定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具体见表1。

2.2 藏医证候积分比较  经过治疗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数据与入组时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数据请参考表2。

2.3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三、讨论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三因”(隆、赤巴、培根)的平衡。其中,“赤巴”(火元)主热性,若赤巴邪热过盛,则会导致胆汁代谢异常,进而引发胆囊炎症及相关症状。胆囊在藏医中被认为是“赤巴”的重要居所之一,因此胆囊炎的发生与赤巴邪热的积聚密切相关[2]。藏医文献中记载,胆囊炎患者常表现为右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口苦咽干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正是赤巴邪热扰乱胆汁代谢、影响脾胃功能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藏医治疗胆囊炎的核心在于平衡三因、祛除赤巴邪热,以恢复胆汁代谢的正常状态。

藏药八味蒂达丸作为藏医学中常用的经典方剂,其组方蕴含了丰富的藏医药理思想。该药方由诃子、铁棒锤、唐古特青兰等多种天然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清肝利胆、活血化瘀的功效[3]。在藏医理论中,八味蒂达丸能够直接针对赤巴邪热,通过清热解毒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同时通过利胆作用促进胆汁排出,从而改善胆囊炎症及相关的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右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口苦等核心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这表明八味蒂达丸在缓解胆囊炎症状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炎症反应是胆囊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中IL-6和TNF-α这两种关键炎症因子的水平,发现实验组患者的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这一结果提示,八味蒂达丸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有效减轻胆囊炎患者的炎症反应[4]。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八味蒂达丸中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够通过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抑制促炎因子的释放,进而达到抗炎的效果。这种作用机制不仅为藏药八味蒂达丸的临床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在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5)。这一结果表明,八味蒂达丸与常规抗炎治疗的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从机制上看,常规抗炎治疗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症状,而八味蒂达丸则通过清热解毒、利胆止痛等多靶点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治疗效果。此外,八味蒂达丸的长期应用还可以调节患者的体质,改善脾胃功能,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胆囊炎的复发风险[5]。这种综合治疗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近期疗效,也为胆囊炎的慢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证实藏药八味蒂达丸辅助治疗胆囊炎具有显著疗效,为藏药应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依据。但存在局限性,需扩大样本、延长观察以验证长期效果,同时研究其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藏药八味蒂达丸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理论内涵的传统药物,在胆囊炎治疗中展现了显著的临床价值。未来,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八味蒂达丸有望成为胆囊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代吉草. 藏药八味蒂达丸辅助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3,29(6):1-2,6.

[2] 贡去乎当知. 藏药八味蒂达丸辅助治疗胆囊炎的效果分析[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3,29(8):22-23.

[3] 卓玛加. 观察藏药八味蒂达丸辅助治疗胆囊炎的临床价值[J]. 婚育与健康,2023,29(12):82-84.

[4] 杨晓利. 藏药十味胆宁散治疗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辅以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2,28(8):78-80.

[5] 盛冠楠,盛亚楠,马林藏. 藏药十味胆宁散联合奥硝唑片治疗老年结石性胆囊炎配合用药指导的效果[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2,2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