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介类绘画题材创作的流变与技法研究
元帅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摘要
作为中国绘画体系的重要分支,鳞介题材创作历经千余年的风格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早有作爬虫走兽于乡间野趣之花鸟山水画,又有作帝王将相和市井百姓之人物画,而鳞介作为花鸟画创作中一脉分枝,早在南唐五代时期便已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在南宋时期技法已然步入成熟,时至今日已历经千年之演变。鳞介类作品在这千年演变中呈现给世人的风貌是大不相同的。该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显著的审美嬗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历代鳞介绘画的技法特征与创作理念,结合典型作品分析其艺术流变规律,探讨传统绘画语言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鳞介类、花鸟画、技法、流变
一、鳞介题材绘画概述
(一)鳞介绘画的取材
中国绘画史中水族生物题材的创作体系具有独特的艺术发展脉络。作为传统花鸟画的分支,艺术家们常选取鲤科、鳜鱼等水生生物与花卉禽鸟构成复合意象,虽属非主流题材,却在五代至近现代形成了完整的视觉符号系统。南唐时期徐熙通过《藻荇游鱼》开创水墨晕染技法,北宋刘寀以动态构图诠释道家哲学意境,标志着该题材从物象描摹向精神表达的转型。明清文人画家突破传统范式,徐渭以狂草笔意塑造甲壳类生物质感,虚谷将金鱼与紫藤组合构建吉祥图式,展现出雅俗融合的审美转向。至二十世纪,齐白石通过对虾类结构的提炼,创造出"一笔三节"的笔墨程式,其晚年作品将鳜鱼等生物与民俗符号结合,实现了传统题材的现代转化。这种创作体系的演变不仅体现技法层面的突破,更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艺术思维与文化象征体系的互动关系,为探究中国画语言嬗变提供了独特视角。
(二)鳞介题材绘画在绘画艺术应用中的文化表达
水族生物主题绘画的文化表达史折射出中华文明认知体系的建构。新石器时代彩陶鱼纹作为原始渔猎文明的图腾符号,兼具食物崇拜与生殖象征双重意涵。战国帛画通过龙鱼组合构建三维升天母题,形成"垂直飞升-水平游弋"的空间叙事范式,奠定水族形象沟通天地的媒介功能。唐宋文人将庄子"鱼乐"哲思转化为《落花游鱼图》的动态韵律,实现从神秘叙事到自然观照的转型。明清画家重构吉祥符号体系,徐渭以蟹甲喻科举功名,虚谷借金鱼紫藤传递市井愿望,推动雅俗审美融合。齐白石通过《九如图》将鲶鱼与民俗符号结合,完成农耕祈愿的现代视觉转译,其虾类程式化笔墨既承明清写意精髓,又融入民间美术的朴拙趣味。从绘画初期到当代,鳞介题材一直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广泛影响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古代先民通过幻想自然力量将身边所能见到的事物进行想象加以形象化,形成一种信仰以求改变自然环境、征服自然,信仰慢慢演变为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南唐五代至近现代鳞介绘画技法研究与发展
(一)鳞介类绘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中国绘画中的水生生物主题历经八千年演化,构建出独特的视觉认知体系。新石器时代半坡彩陶的环形鱼纹,以几何抽象编码先民对生命轮回的原始哲思,这种闭合结构在战国漆画中升华为动态美学——湖北包山楚墓漆奁通过S形曲线与弧形器表的配合,创造出早于西方透视千年的空间幻觉。魏晋时期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应龙爪部采用"战笔描"技法,将书法飞白转化为鳞甲质感表现语言,标志着线条功能从轮廓勾勒向肌理塑造的转型。 唐代敦煌壁画《双鲤戏莲》以青金石七层罩染技法模拟水体纵深感,鱼眼留白赋予静态图像生命动势,这种写实追求在五代黄筌笔下臻于极致,《写生珍禽图》通过"三染九矾"工艺使龟甲呈现玉石光泽,墨色十三次积叠的工序折射出宫廷院体画的科学观察体系。宋代理学格物精神催生哲学图式,刘寀《落花游鱼图》以太极曲线统摄二十六尾游鱼,其运动轨迹暗合二十八宿方位,将道家宇宙观转化为可视化的生态剧场。 明清市民文化推动技法革新与功能转型。虚谷在《紫藤金鱼》中混合云母粉与胶矾,使金鱼尾鳍产生光学折射效果,这种跨工艺实验突破水墨材料局限。任伯年为豫园茶楼创作的六米《群虾图》,通过墨色梯度控制实现公共空间的动态识别,预示传统卷轴向现代展示美学的过渡。齐白石的"墨虾程式"完成古今对话,六节腹甲的浓淡破墨法既承八大笔意,又融木雕平面构成思维,使生物结构升华为可复制的笔墨基因。 当代数字艺术《元鱼》系列以算法重构鱼鳞环形密码,二进制代码延续着彩陶时代的文化记忆。这种跨越媒介的基因传承,揭示水生生物题材实为华夏美学的元语言系统——从生殖崇拜到生态警示,每个时代的创作者都在重新编译这份视觉遗产,使东方艺术在永恒流变中保持生命张力。
(二)关于当代绘画创作中鳞介的绘画研究
传统鳞介绘画受制于大陆中心主义认知框架,多聚焦淡水生物,海洋物种表现长期匮乏。当代文化战略转向海洋软实力建构,推动艺术创作突破内陆视野桎梏。新海派画家以港口生态、深海物种为母题,将渔村图腾、潮汐节律等地域基因植入画面,如宋明远领衔的海洋画派通过矾染拓印技法再现珊瑚礁生态,其《深蓝纪事》系列以荧光矿物颜料模拟深海磷光,构建生物多样性的视觉档案。这类实践既延续水墨晕染传统,又借助卫星遥感图像重构海洋空间叙事,使古老鳞介题材转化为国家海洋权益的文化注脚,在“一带一路”语境下,艺术创新正成为激活蓝色国土意识、赋能沿海经济带文旅融合的审美媒介。
三、结论
鳞介题材绘画作为传统美学的活态载体,通过生物特性与哲学隐喻的互文建构,实现了从自然摹写到精神符号的升华。其千年演变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将游鱼之乐、龟寿之恒等生命意象转化为自由、繁衍的文化象征。当代生态危机赋予该题材新使命:艺术家需立足文化传承,对传统图式进行创造性转化,以跨媒介语言重构"鱼水共生"的生态叙事。通过数字水墨、环保材料等创新手段,将濒危水族形象转化为生态警示符号,使古老画科焕发现实生命力,既延续"万物有灵"的东方哲思,又担起唤醒海洋保护意识的美育责任,实现艺术表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共振。
参考文献
著作类文献:
(1)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春秋战国)《考工记》《周礼》
(3)(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 上海:上海出版社,2000.
(4)黄宗国,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增订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5)韩英伟,花鸟画系列鳞介篇。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12.
(6)叶尚青,中国花鸟画史。 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7)(战国末期) 吕不韦《吕氏春秋·十二纪》
(8)(北宋)宋徽宗《宣和画谱》
期刊类文献:
(1)张孟休.张大千先生两周年祭.传记文学.1985.
(2)洪惠镇.唐代泼墨泼色山水画先驱”顾生”.美术观察.1998.
(3)陈滞冬.中国画色彩的功能和意义.美术.1999.
论文类文献:
(1)李操.张大庄鲜介题材花鸟画研究.渤海大学,2017.
(2)鲁嘉漪.鳞介绘画表现的技艺与意趣营造. 中国美术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