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学为中心”的语文“三单”实践研究

作者

张夏梦

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学 361027

摘要:本文以“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聚焦初中语文“三单”实践研究,结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探索教学设计向学习设计的转型路径。通过分析“三单”(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的功能定位及内在关联,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任务群实施策略,并结合部编版教材设计教学案例,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研究旨在推动语文课堂从“教”向“学”的转变,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学习三单;任务群;初中语文

引言

在核心素养培育与“双减”政策深化实施的双重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正经历从“知识传递”向“素养生成”的范式转型。本文立足“以学为中心”教育理念,聚焦“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通过重构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的实践框架,探索语文学习设计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的实施路径。研究以部编版教材为载体,系统分析“三单”在目标统整、情境贯穿、评价嵌入中的协同机制,结合教材经典文本设计教学案例,旨在为初中语文任务群教学提供可迁移的实践模型,推动课堂生态向深度学习与素养导向持续演进。

一、“以学为中心”的初中语文“三单”理论框架

(一)“三单”设计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三单”设计以核心素养培育为主线,构建进阶式能力发展路径。预习单通过自主阅读、信息分类等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提炼关键要素,在知识预处理中夯实信息整合与逻辑梳理的基础能力,为深度学习搭建认知脚手架。学习单以开放性问题为驱动,设置文本多维度解读、人物矛盾分析等思辨活动,借助小组合作碰撞思维火花,在质疑、论证与反思中锻造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单则打破学科壁垒,设计校园访谈录、文化微调研等生活化任务,鼓励学生将语言规律、审美经验应用于真实情境,通过写作实践、方案策划等成果实现知识重构与素养外化,形成从理解到创新的完整学习闭环。

(二)任务群视角下的学习设计逻辑

在任务群视角下,学习设计需构建以核心素养为轴心的立体化框架。通过整合语言建构、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等多元目标,将课程要求转化为预习单、学习单、作业单的递进式任务链,使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形成有机联动。以校园文化节策划为贯穿性情境,将前期调研、方案制定、成果展示等环节融入学习全周期,借助真实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同时嵌入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学习单中的阶梯式自评量表引导自我监测,依托作业单中的创意海报、策展文案等多样化成果实现能力外显,形成教学评深度融合的闭环体系。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一)预习单设计:激活背景知识,明确学习起点

预习单设计以激活认知图式与明确学习起点为核心目标,依托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春》构建结构化预学任务框架。具体实践中,通过“关键词句摘录”任务驱动学生筛选文本中具象化自然意象(如“嫩草”“繁花”“和风”),初步完成语言符号系统与审美经验的关联映射;结合“情感表达方式分析”任务,引导学生关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与句式节奏(短句叠用、排比递进)对抒情基调的建构作用,形成对文本风格的整体感知。技术支持层面,依托数字化平台(如班级微信群)构建预学成果共享空间,学生通过图文混排、语音解读等多模态形式呈现学习痕迹,教师借助数据分析工具(词频统计、语义网络图)量化提取高频词汇分布、逻辑关联薄弱点等学情特征,生成个体与群体认知差异的数据画像,为差异化教学设计提供实证依据。此设计遵循认知负荷理论,通过任务分解降低学习门槛,同时融入元认知训练——要求学生在预学阶段标注理解障碍点并预设课堂探究方向,逐步形成自主监控与调节的学习策略。从素养培育视角,关键词句提取强化信息筛选与归类能力,情感分析任务推动审美感知从直觉体验向理性阐释进阶,而数字化协作则渗透信息素养与交流意识,三者共同构成课堂深度讨论的认知锚点。通过预学任务链实现“语言积累—审美浸润—思维激活”的阶梯式引导,为后续课堂中高阶问题解决与意义建构奠定结构化知识基础,体现“以学定教”理念下“诊断—生成—迭代”的一体化设计逻辑。

(二)学习单设计:问题驱动,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单设计遵循问题驱动原则,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社戏》为实践载体,构建阶梯式问题链促进深度学习。首层问题聚焦文本细读,围绕“社戏场景如何体现地域文化”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舞台描写、服饰细节、方言对白等元素解析地域文化符号,挖掘文本隐含的民俗特征与历史语境;第二层问题“人物对话反映何种社会关系”指向社会结构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角色身份、对话内容与权力关系,探讨传统乡土社会中宗族纽带、阶层差异及人际互动模式,培养批判性思维;第三层问题“传统民俗传承价值”则延伸至现实关联,依托跨学科视角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对比当代文化现象与文本民俗表现,辩证思考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冲突。在协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分组角色扮演还原社戏场景,借助肢体语言与台词演绎深化文本理解,同时构建思维导图梳理问题链逻辑关系,教师通过追问策略(如“方言使用如何强化文化真实性”“角色冲突反映何种社会矛盾”)推动思维纵深发展。通过情境浸润、问题进阶与协作交互三重机制,实现语言建构、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的整合目标,最终指向高阶思维品质提升与文化认同感培育,彰显语文学习任务群“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纽带、以素养为旨归”的实践逻辑。

(三)作业单设计:分层迁移,实现素养落地

作业单设计聚焦分层迁移策略,依托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故乡》文本,构建阶梯式任务框架以实现素养落地。基础层级聚焦文本细读与环境描写功能解析,要求学生从微观视角归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主题表达的象征意义,强化语言建构与文本分析能力;拓展层级以跨学科整合为导向,设计“故乡变迁”调查报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社会学视角梳理城乡发展脉络,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访谈、数据对比等方法完成结构化论证,培养信息处理与思辨能力;创新层级则指向高阶思维挑战,要求基于文本内核创作微型小说《未来的故乡》,借助虚构叙事重构时空关系,通过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与主题隐喻实现创意表达。在此基础上,作业单引入社会实践维度,鼓励学生采访家族成员对“故乡”的情感认知,将个体经验与文本解读深度融合,形成“文本—现实—创作”三维互动模型。此设计通过基础巩固、拓展探究、创新实践的分层递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依托生活情境激活文化理解与社会参与意识,最终指向语言运用、审美鉴赏、思维提升、文化传承四大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凸显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育人价值。

结束语

“以学为中心”的“三单”实践研究,通过重构预习、学习、作业三环节的设计逻辑,为初中语文任务群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结合部编版教材的案例分析表明,该模式能够有效衔接核心素养目标与课堂实践,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三单”在不同学段、不同任务群中的适应性,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广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骆玉利.“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文科爱好者,2025,(01):129-131.

[2]魏起君.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实践[J].家长,2025,(03):106-109.

[3]陈静.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11):126-128.

注: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区级课题“以学为中心”的语文“三单”设计研究(课题编号:Z2023Z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