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周文龙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寿宁第六中学 355500
摘要: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计算思维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目标,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基于此,本文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特征出发,提出教师应强化问题解决,培养算法意识,注重实践操作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思维能力
引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与此同时,计算思维的内涵不只是局限于掌握技术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分解复杂问题,运用算法思维以及积累实践操作,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成为其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一、强化问题解决,提升逻辑思维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分析问题的基础。逻辑思维不是简单理解信息,而是利用严密的思维运转从众多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清晰的思考路线,进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教师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有助于其应用于信息技术领域,提升面对复杂情境时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保持其思维流畅且具备一定的深度,这对培养综合能力尤其重要,故教师构建合理的学习框架、设定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理解并强化其逻辑思维的同时,提升在复杂情境中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凭借多样化的任务训练,培养其坚持推理、善于验证的学习习惯,为后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打下坚实的思维基础。
教师在《制作网页展活动》的教学中应设计实际任务,要求学生设计主题网页,网页的关键是合理布局网页元素,保证既美观又清晰。同时任务过程涉及多个环节:选择合适的颜色搭配,维护网页视觉效果和谐;设置页面结构,维持不同模块之间过渡流畅;用HTML与CSS语言编码,保证每个模块在浏览器中正确显示。按照这些步骤,学生需要分析在有限的空间中合理布局内容,调整代码解决功能与排版页面的各种问题。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断遇到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逐步学会优化网页结构,避免内容错位,提高网页制作技能。在实践中,学生积累经验,加强网页的交互性。每一次优化都促使学生思考平衡视觉设计与功能需求的措施,提高网页的可用性与吸引力。经过反思与修改的不断循环,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严密,进一步提升逻辑性并锻炼其创新思维。教师凭借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掌握网页制作技术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复杂任务时,能更高效地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培养算法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是提升其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算法的基本思想,设计简洁高效的解决方案,锻炼其分析与抽象能力。掌握算法思维后,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分析与处理复杂问题,激发创新思维,从而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探索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算法的关键不只是掌握单一技术,更在于对问题解决过程中逻辑结构的敏锐感知,故教师提高学生的算法意识,能够使其形成有序的思维框架,增强分析问题与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另外,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式,有助于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在其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教学《移动互联新发展》中,教师应当依照分析信息流的传输与处理的过程,让学生能够解决具体的网络应用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技术与实际案例结合,学生在应用中逐步掌握算法的核心思维方式。以在线支付系统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信息流的传输与处理过程。教师介绍支付系统的基本架构,让学生明白每一笔交易背后的技术原理并明确在线支付的流程,从用户发起支付请求到支付平台处理,再到银行验证系统并确认交易的过程,逐步揭示信息在系统中的传递与转换。然后教师重点讲解信息的加密与解密机制,强调在支付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保护,同时以具体的网络应用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算法的核心思维。依据分析支付过程中的数据加密与信息传输流程,学生理解算法在支付安全中的技术原理,并认识到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分析案例与操作实践,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发展相结合,提升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的认知。
三、注重实践操作,增进动手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迅速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的关键期,虽然学生在该阶段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时结合实践操作,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抽象的理论,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除此之外,教师组织内学生参加实际操作,能够让其在具体任务里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升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借助实践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挑战自我,拓宽思维视野,积累经验。
教师在《健康生活新设备》布置一系列实践任务,学生在实践中需要设计制作一个健康监测设备原型,学习使用简单的电子元件与传感器来测量体温、心率等健康数据,同时利用编程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学生连接传感器并编写程序,使设备能够实时显示监测到的健康数据,从而深入理解健康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在实践任务中,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编写基础代码的技术,并凭借实践锻炼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与电子元件,还鼓励学生探究不同传感器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场景。学生在调试过程中,学会解决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或数据不准确等技术问题。每次调试与修改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凭借这种项目化学习,学生提高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培养团队协作、沟通与问题解决等综合素质,进一步激发其对技术创新的兴趣与热情。学生逐渐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提升自己在技术领域的动手能力,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结束语:综合分析来看,基于探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得知逻辑思维、算法意识与实践操作是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关键要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提高教学认知,在反思中明确当前教学的不足,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应继续强化动手整合实践,进一步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保证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生涯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肖晓波.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4):82-84.
[2]谢晓华. 计算思维视角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8):47-49.
[3]李德顺. 智能时代中小学生计算思维课程方向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1,(02):113-117.
[4]林张煌. 计算思维视角下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途径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