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视域下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探索与实践
刘欣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215021
摘要:情境和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高频词语,标示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新方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情境与学习任务群适度关联,借助适宜的情境创设科学的学习任务群,将实践课程、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勾连拓宽语文学习的路径,建构大语文课堂,培育大语文观念,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 学习任务群 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情境”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高频词语,具体表述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试题情境”等[1]3。其中,集中表现“情境”概念的主要有“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的教学建议和“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1]43的命题要求两个部分。这二者在本质上都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思维发展的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养,把知识的传递与检测通过情境转化为素养的提升与测评,从而推动育人方式的根本变革。
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新概念,要求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作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习任务群可以在创设生活情境和学习情境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架构,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发展型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宝贵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建立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促进语文思维的深度发展与提升。情境是外在形式,学习任务则是内在驱动,情境、任务和语文教学活动三位一体,能够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走向深入[2]34。
下面以笔者开展的教学活动为例对情境视域下开展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实践探究。
一、聚焦真实性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任务群
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建构真实性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参与动机[3],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通过任务驱动,使他们从自我的学习需求出发主动进行深度研究。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特点,从“漫步古诗苑”这个宽泛的命题中选取“色彩”作为聚焦点和兴趣点,创设了“古诗词里的色彩缤纷”综合性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分组自主合作探究。
上述任务单给学生搭建了学习和研究的支架,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学生自由分组选定研究主题,分工查找资料,整合汇总信息制作PPT,并进行成果的分享与展示。第一组任务聚焦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的诗词,从诗词中找寻颜色,分析“颜色”对于古诗营造意境的作用。比如,《子衿》中抒情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爱慕、失落、惆怅都交织在“青青”的缠绵情思中;《蒹葭》中“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变为凄清又转为泛白,凄凉的气氛越来越浓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出天空的阴沉迷蒙,预示着大雨即将来袭,渲染出黯淡愁苦的氛围。《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与“黄衣使者白衫儿”的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表现劳动者和统治者境遇的悬殊,揭露宫市掠夺的残酷。第二组任务则是选定一种颜色,探究色彩的内涵。研究小组从央视春晚的歌舞剧《只此青绿》入手,挖掘出青色是我国的特有色彩,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春季与生命,青绿色代表着希望、坚强和生机。比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诗句中的色彩都富含着勃勃生机。第三组任务聚焦一位特定的诗人或词人,研究其代表作品,通过不同的色彩探究他的内心世界。比如,学习小组选择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作为研究对象,从“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读出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的活泼与欢乐;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读出久居深闺的李清照的孤独和寂寞,对在外做官的丈夫的思念;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读出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和对亡夫悼念的愁苦心境。在这种主题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既有面(教材)的梳理,又有线(色彩)的分析,也有点(诗词作者)的探究,三组任务既相对独立,又彼此交融,课堂上学生相互分享与学习,获益匪浅。
二、借助实践课程创设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一种开展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活学活用语文知识,从而提升语言、思维和审美鉴赏的能力[1]34。
例如,学校组织开展“游览天平山”社会实践课程,在领略美丽自然风光的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借机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深入了解天平胜境,积淀天平文化。
这份学习任务单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下开展的,有机融合了地理、历史、生物、语文等学科的要求,联结课内和课外,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实地探究,丰富学习形式和生活体验,有效拓展学习的场域,切实提升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跨学科学习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彼此交融,提升知识的整体性,使视野更加开阔,使认识更加系统。比如,第一组任务虽以地理和生物学科的知识为主,但是准确的记录与表达是锻炼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提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举措的设计更是初中语文考试中语言运用题的常见题型。第二组任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深度了解天平山的历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同时了解并积累名家名篇,培养诵读能力,丰富文学底蕴。第三组任务综合了生物、文学、艺术等学科素养,用文字描绘树叶的美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指向性非常明确,而邀请陌生的游客协助拍照则是考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些都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设置的语文任务,推动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外延,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创设学习情境,更要智慧地借助广阔的生活大课堂来科学地搭建任务支架,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成为任务的组织者、实践者、探究者、分享者,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不断积累、内化、提升。依托真实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创设恰到好处的学习任务群,科学合理地设计多样、有效的教学任务和语文活动,真正引导学生广泛且深度地参与语文学习,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2]35,逐步培养高阶思维,丰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2:3,34,43
[2]陈维贤.《语文教学情境创设与任务、活动设计策略》[J]教育家,2023(01)
[3]尹逊才,沈盼盼.《高中语文教师情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诊断》[J]语文建设,2022(03)
(作者:刘欣,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