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的幼小衔接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办法与策略
陈星宇
常州市武进区宋剑湖幼儿园
引言:
多地开展“幼小衔接实验区”建设,如金寨县教育局要求幼儿园将入学准备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小学实施“零起点”教学,采用游戏化、生活化课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幼儿通过游戏与环境的互动构建知识,游戏化课程契合其认知特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游戏可提供适宜挑战,促进幼儿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学习品质包括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等,是入学准备的重要领域。
一、课程游戏化的幼小衔接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价值
(一)激发学习动力
在“小学探险家”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探索小学教室、操场等场景,激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游戏化情境将抽象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任务,让幼儿在“玩”中主动参与,形成内在学习动机。设计“课间十分钟计划”游戏,幼儿需合理安排喝水、如厕、游戏等活动,解决时间分配问题。适度挑战激发幼儿探索欲,培养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支持社会性与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班级公约制定”游戏中,幼儿需协商规则、解决冲突,学会倾听与妥协。游戏中的合作与竞争促进社会规则意识、同理心的发展。通过“情绪卡片配对”游戏,幼儿识别并表达情绪(如焦虑、兴奋),学习调节方法。游戏化情境为幼儿提供安全空间,练习应对真实生活中的情绪挑战。
(三)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方式
幼儿园以自由游戏为主,小学以学科学习为主。课程游戏化通过任务式游戏(如“数学寻宝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接触数学概念,为小学学习奠定基础。在“种植观察”游戏中,幼儿需等待植物生长才能收获成果,培养耐心与坚持性。游戏化设计模拟小学学习中的任务周期,帮助幼儿适应更长的学习节奏。
二、课程游戏化的幼小衔接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策略
(一)以“目标导向”设计游戏化课程,聚焦学习品质培养
在“小学课间十分钟”游戏中,教师以“时间管理”为核心目标,设计模拟课间活动的场景。幼儿需在 10 分钟内完成喝水、如厕、整理书包、与同伴交流等任务。教师通过“电子沙漏”或“倒计时钟”营造紧迫感,并设定规则:若超时未完成所有任务,则需重新开始。游戏过程中,幼儿需快速判断任务优先级(如先喝水再整理书包),并协调动作节奏。游戏后,教师组织“复盘讨论”,引导幼儿反思:“哪些任务可以同时进行?”“如果时间不够,你会调整什么?”通过记录幼儿的操作轨迹(如任务完成顺序图),教师帮助幼儿直观分析时间分配的合理性。长期实践后,幼儿逐渐形成“任务预判—执行—调整”的思维模式,为小学学习中的多任务处理(如课堂笔记与听讲同步)奠定基础。将抽象的时间管理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游戏任务,通过规则约束与反思总结,培养幼儿的计划性、执行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
在“搭建小学教室”游戏中,教师提供木制、塑料、纸板等不同材质的积木,并提出挑战:“如何用这些材料搭建一间能容纳 10 名幼儿且稳固的教室?”幼儿通过尝试发现:木制积木虽重但承重强,纸板积木轻便但易变形。当教室因重心不稳倒塌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倒塌原因(如“墙角支撑不足”),并提问:“如何增强结构稳定性?”幼儿尝试加入三角形支架、增加底座面积等方案,最终成功搭建出抗震教室。教师进一步延伸问题:“如果教室需要防风,你会如何改进?”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如“爸爸用绳子加固帐篷”)提出解决方案。通过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失败—调整—成功”的循环中培养科学思维、抗挫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梯度化游戏任务”,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
在“数学寻宝”游戏中,教师设计分层任务卡:基础版:根据数字卡片(1-10)找到对应数量的物品(如 3 个苹果);进阶版:完成加减法算式(如 5+2=? )后寻找线索;挑战版:自主设计数学谜题(如“我有 5 颗糖,给弟弟 2 颗,还剩几颗?请用算式表示”)并让同伴解答。幼儿完成当前任务后,可解锁下一难度。教师通过观察幼儿选择任务的频率与完成速度,动态调整任务梯度。例如,若某幼儿连续选择基础版任务,教师会提供“隐藏关卡”(如“用积木搭建数字塔”),引导其尝试进阶内容。游戏结束后,教师展示幼儿的任务成果(如算式卡片墙),并邀请幼儿分享解题思路,增强其成就感。通过差异化任务设计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避免“一刀切”导致的挫败感,同时通过动态调整促进幼儿持续挑战自我。
(四)构建“合作式游戏环境”,促进社会性与情感能力发展
在“小学运动会筹备”游戏中,幼儿分组负责不同任务:策划组:设计比赛项目(如跳绳、接力赛)并制定规则;后勤组:制作奖牌、布置场地;宣传组:绘制海报、邀请家长观赛。小组内需协商分工(如“谁负责采购材料?”“如何分配时间?”),并解决冲突(如“两名幼儿都想当裁判长”)。教师引导幼儿用“轮流发言—投票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决策,并记录协商过程(如拍摄照片、绘制流程图)。游戏结束后,各组展示成果(如“运动会流程手册”),并评选“最佳合作小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冲突中的表现(如是否倾听他人意见),给予针对性反馈(如“你主动让出裁判长职位,体现了团队精神”)。
结语:
教师需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以专业的设计力搭建适宜的游戏支架,以温暖的共情力支持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同时,通过反思性评价(如游戏记录、幼儿自评)帮助幼儿内化学习经验,形成“尝试—反思—改进”的成长闭环。当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我能行”的自信、“我想学”的渴望、“我们一起”的温暖时,他们便已悄然搭建起通往小学乃至终身学习的桥梁。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机械灌输更持久、更深远。
参考文献:
[1] 李娟珍 . 幼小衔接背景下融合教育游戏化课程的原则与路径[J]. 亚太教育 ,2024,(20):81-83.
[2] 张国珍 . 基于课程游戏化的幼小衔接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办法与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09):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