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李永民
翁源县周陂镇中心小学 512600
摘要: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小学数学教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崭新机遇。如何运用高效的教学策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综合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深入剖析创设学习情境、融合现实生活、巧设导学疑问、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效教学策略,旨在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其知识应用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进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跃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数学之旅的起点,对于培养其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然而,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复杂,常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遭遇枯燥与困惑,甚至滋生畏惧心理。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兴趣激发与能力发展,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探索高效教学策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习情境缺失,学生兴趣不足
在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偏重于知识的硬性灌输,却忽视学习情境的精心构建,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点燃。学生往往将数学学习狭隘地视为“做题”与“考试”的代名词,缺乏对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价值的深刻理解。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存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营造情境、激发兴趣方面的独特优势。
(二)知识脱离生活,应用能力薄弱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尚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应用的能力。此外,部分教师在设计生活化任务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致使任务难度要么过高,让学生望而却步;要么过低,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设计单一,思维训练不足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局限于知识记忆与简单计算,缺乏足够的启发性和层次性,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独立探索,亦难以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未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致使问题难度难以适应所有学生的需求。
(四)合作流于形式,学习效率低下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教师未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合作学习活动,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习效率难以提升。此外,部分教师在分组时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差异,导致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职责不明,难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一)构建学习场景,点燃学生求知热情
求知热情是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的核心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通过精心构建既生动又富有启发性的学习场景,巧妙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具体的内容,从而有效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索火种。以《长方形与正方形》为例,教师可策划一场“创意设计师”体验活动。活动伊始,教师展示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诸如书本、餐桌、窗户等,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随后,教师抛出设计挑战:“假如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需要规划一个长方形的居室和一个正方形的花坛,你将如何巧妙布局?”引导学生通过绘制草图、动手剪纸或是运用几何工具,亲身实践自己的设计方案,于动手操作中体会数学的乐趣与实用价值。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进一步丰富学习场景。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可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借此机会,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何商品标价常采用小数形式?小数与整数相比有何独特之处?”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融入现实生活,提升知识应用技能
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土壤,终将回馈于生活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进而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技能。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构思一个“美化家园:铺设花园草坪”的实践活动。课堂上,教师展示一张形状不规则的花园平面图,并提出一个贴近生活的挑战:“假设我们需要为这座花园铺设草坪,该如何精确计算所需草坪的面积呢?”学生灵光一闪,提出将复杂花园分割为若干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诸如长方形、三角形等),再逐一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最后求和。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鼓励他们发挥创意,尝试多样化的分割策略,深刻体会数学在解决生活难题中的独特魅力。再以《圆的周长》为例,教师可设计一项“校园美化:打造圆形花坛”的实践任务,组织学生用绳子实地测量圆的周长,将抽象的数学公式与鲜活的生活实例紧密相连。
(三)巧设导学疑问,引领学生深度探索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唯有通过深度思考,方能洞察其精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巧妙设置富有启发性的导学疑问,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步入思考的殿堂。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例,教师可精心策划以下导学疑问链:“三角形的内角和,你可知晓是多少度?这背后的奥秘为何是恒定的180度?”“利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内角时,误差在所难免,比如测得178度或181度,那么,我们如何严谨地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恒为180度呢?”“平角恰好为180度,我们能否巧妙借助平角这一几何概念,为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找到有力的证明?”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动手操作,如绘制任意三角形,并将三个角剪裁下来拼合,亲眼见证它们如何构成一个完美的平角,深刻领悟其背后的几何逻辑。再以《比例》为例,教师可提出以下层层递进的导学疑问:“地图上的比例尺标注为1:100000,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当地图上两座城市间的距离显示为5厘米时,它们在实际中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比例关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调配饮料的浓度或是计算地图上的距离,我们该如何灵活运用比例关系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呢?”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导学疑问,让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实践中得以锤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学,远不止于知识的简单传授,更关乎学生思维能力、学习习惯与综合素养的培育。教师应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任务、抛出引人深思的导学疑问以及组织科学有序的小组合作,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其知识运用及问题解决能力,让数学课堂焕发智慧光芒。
参考文献:
[1]陈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优化分析[J].学周刊.2015,(32).
[2]蒋道友.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5).170.
[3]张继军.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吉林教育.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