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首课思政负责制”下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作者

马红伟

宁阳县复圣中学 271400

关键词:首课思政负责制;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教学策略

引言

“首课思政负责制”是新时代课程思政领域的一项创新实践模式,其实质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的起始环节,努力构建起“全员参与、全链条覆盖、全方位融合”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初中地理课程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的双重性质,涉及到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区域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思政主题,这使得它成为课程思政的理想载体。当下中学地理课堂里思政元素融入呈现形式化、手段单一化等状况,造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难以实现协同效应。本文在“首课思政负责制”这一理论框架之下,对初中地理课程里的思政要素展开细致剖析,同时联系具体实例给出相应的实施途径,从而促使地理学科育人功能得以进一步落实。

一、初中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维度解析

(一)家国情怀:从疆域认知迈向文化认同

地理课程的“中国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等专题内容,包含不少爱国主义教育要素,通过绘制中国版图并标出南海诸岛、台湾岛这些核心区域,就能加强学生的领土观念,凭借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实例,体现国家实力和民族团结精神,在“地域文化”板块里,黄土高原窑洞,江南水乡民居等典型例子,通过对比剖析其建筑特点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领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含义,从而增进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科学精神:从地理探索到思维锤炼

地理学教育以“人地关系”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和探究实践的素养时,给培育科学精神打造了一个重要的平台,“黄河治理”这一主题可以通过设置实验环节来探究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再通过探究植被遮盖对土壤侵蚀效果的影响,让学生在实验中增强实证思考的意识;“气候变化”部分通过比较古气候资料和现代遥感影像,探究引发全球升温的原因,宣扬“尊重自然规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利用GIS 开展植物的动态观察不仅能形象地表现科技力量如何促进绿色发展,在无形之中还能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提高其自身的求知欲望。

(三)全球视野:从区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初中地理教材里的“世界地理”板块,给培养学生的全球视角给予了众多教学素材,“东南亚”单元借“中老铁路”这个例子剖析中国同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的合作形式,加深学生对“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认识,“极地地区”部分凭借各国科考站分布情况的比较讲解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的责任分配与合作机制,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专题内容,像“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这些工程实例,可以促使学生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改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系统思维水平。

(四)生态伦理:从环境认识到责任承担

地理学教材里“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这两个主题单元成了生态伦理教育的主要载体,在“中国自然资源”这个模块的教学环节当中,可以利用数据对比来说明资源短缺的严重情况,比如人均水资源所占全球均值大概只有四分之一,再联系“光盘行动”“垃圾分类”这些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形成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至于“自然灾害”这节内容的教学安排,可以带领学生们去现场考察当地的洪水成因,参与到“海绵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项目之中,把生态保护的思想变成实际行动方案,地理课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剖析“塞罕坝造林工程”从荒地变成绿洲的历史变化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道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首课思政负责制”下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情境浸润:思政教育场域的构建课程导入部分要重点塑造情境化的教学架构,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融合,在“中国地形”这堂课里,可以利用《航拍中国》的相关视频素材,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这首歌作为切入口,这首歌里面包含很多地理信息,让学生通过分析歌词里的地理要素,比如长江发源地唐古拉山脉,从而直观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此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民族自豪感也得到了激发,这为他们后面进一步学习营造出积极的情感基调,慢慢形成起家国情怀。在《世界气候》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北极熊因为海冰融化而处于生存危险”这样的视觉素材作为核心,这种极具冲击力又很有感染力的图像设计,能够很快调动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反应,促使他们去深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峻情况,利用这个机会,学生会主动去寻找相关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全面把握气候系统以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形成良好的情感根基,并且加深自己对于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进而激发起实际行动的意愿。

(二)问题驱动:激发思政内化机制

采用“问题链”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在《中国交通》课程中设置递进式问题链:“为什么把青藏铁路称为‘天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建设困难;“施工过程遇到哪些技术难题?”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工程技术上的突破;“怎样做到工程开发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面考虑环保的价值。运用递进式问题设计策略,能够促使学生对“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青藏铁路精神内涵进行深入领会,并且系统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依据当代社会热点议题,比如“南极旅游开发是否必要”,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相关问题,全面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得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国际视野以及价值评判能力得以提升,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深层次的内化与实践。

(三)实践探索:拓宽思政教育边界

构筑成套育人体系,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同实际环节的完美融合,“农业发展”这一课块内,带领学生到现代化农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农户的交流走访以及操作智能灌溉设备,切实领会“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要点,并评判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际成效及对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的作用,在关于“世界语言与宗教”的专门化教育板块里,规划“文化交流大使”这样的活动内容,促使学生扮演类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这样的场景,用英语阐述有关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方面的意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视野下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并加强民族自尊心;利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去做虚拟实训项目,像用GIS 软件分析某区域范围内 PM₂·₅ 浓度的空间走向分布规则,然后去规划相关环境改善计划,从而加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提升他们的生态环保观念。

结束语

“首课思政负责制”给初中地理学科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制度保障和操作途径,通过系统融合教材里的思政要素,形成起包含“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实践拓展”的三维实施体系,就能让地理课堂变成培育核心素养,推动全面发展的关键场所。

参考文献

[1] 祁 敏 . 初 中 地 理 课 程 思 政 的 实 践 策 略 [J]. 甘 肃 教育 ,2025,(09):33-37.

[2] 王丽姜 . 课程思政下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 教育界 ,2025,(23):53-55.

注:本文系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县级课题“首课思政负责制学科育人点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NJXZX251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