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效果研究
赵侠
杭州市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 摘要]目的 分析家庭治疗联认知行为疗法对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近2年门诊心理咨询的青少年手机依赖症患者100例,单号50例设为观察组,双号5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家庭治疗联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家庭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分别统计患者当天的手机娱乐总时间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当天的手机娱乐总时间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当天的手机娱乐总时间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当天的手机娱乐总时间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庭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青少年手机依赖有效。
[关键词]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青少年;手机依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近2年门诊心理咨询的青少年手机依赖患者100例,单号50例设为观察组,双号5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家庭治疗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独给予家庭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分别统计患者当天的用手机娱乐总时间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 (百分制)。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情况符合杨格的网络成瘾筛选标准《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MPAI)中的诊断标准,受试者在17个 条目中对8个条目做出肯定回答,即被界定为手机依赖症患者(肯定回答包括:有时3,经常4和总是5);②年龄 8~18岁,平均 14.00±3.21 岁;③自愿参加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 患者;②中途不配合和自动退出的患者;③严重器质性疾病 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单独给予家庭治疗,观察组给予家庭治疗联合理 情行为治疗。家庭心理治疗方法代表人物为萨尔瓦多·米纽秦,引入帕森斯的核心家庭模式的理论去分析家庭结构和组 织,治疗的目的是去除阻挠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构,建立比较 健全的结构,使家庭的功能得以正常的发挥。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由6个部分组成:A(activating events)指发 生的事件;B(beliefs)指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指观念或信念所引 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指劝导 干预;E(effect)指治疗或咨询效果;F(new feeling)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
1.4 观察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 当日手机娱乐总时间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百分制)。采用 MPAI量表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在通过两人相互核查后,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 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当天的手机娱乐总时间 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当天的手机娱乐总时间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当天的 手机娱乐总时间和月考各科平均成绩对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 意义(P<0.01),见表3。
结论
本研究开展期间,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型青少年手机依赖表现情况进行了解,总结如下:(1)部分确诊为首发手机依赖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健康人群并无二致,给 人“文静、不愿说话”的印象,但并没有任何过激行为。 (2)实际上,上述青少年对外展现出的所有行为,均由其 “刻意营造”,即人前的表现几乎完全正常,人后迅速进入 极度自我的状态。(3)该类抑郁青少年没有任何真正意 义上的朋友,任何人只能与其表现出的“人格”进行交流, 但无法与其“隐藏”起来的“真实人格”进行交流。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来访 者经过接受米纽秦的家庭治疗理念,在咨询师的指导下,了解到自己的家庭界限不清,权力架构不够称职,知道手机依 赖症的发生原因和家庭关系有关联。然而,青少年很难在形成依赖之后再抗衡这种力量。研究发现,单独依靠家庭心理 治疗的方法的疗效不显著,但家庭治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 青少年手机依赖症的效果明显。临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常常存在以下难点: (1)患者年龄较小,无法清晰表达有关情感类(家庭成员 之间的亲情、青春期处于朦胧的爱情等)的问题。通过医 学方式对此类患者的身体进行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实质性的 问题。(2)在外人看来,患者取得优异的成绩、实现阶段 性人生目标后,并无喜悦之情,反而常常出现“打退堂鼓” 现象[7]。(3)与父母的沟通频率极低,导致父母无法掌控 其真实想法。若要从根本上实现治疗手机依赖的问题,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患者家庭成员必须 掌握正确的,能够与患者实现无障碍交流的方式,只有如 此,才能逐渐接近其内心,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最终 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其中,家庭治疗可以让孩子对于家庭有依赖感,联合干预非理性观念时,咨询师需要下大功夫,应用质疑式或夸张式等方法,让来访者学会不断与个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在家庭作业中也要反复强化, 让不合理思想被理性合理化的信念取代,让青少年手机依赖 症患者脱离困扰。本研究由于病例数较少,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5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6-101.
[2] 黄时华,余丹.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学,2010,24(3):252-261.
[3] 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8(1):77-80.
[4] 陆少艳,周王义,金华利,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3,32(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