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施策略

作者

刘瑞琪

驻马店市第十五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关乎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思路,结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中,并通过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中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数学改革发展进程。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策略

立足核心素养,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是当前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鉴于此,本文展开了详细分析,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施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些许有益借鉴,为学生带来优质的教学服务,落实新课标教育要求。

一、点燃热情,激发数学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要策略是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趣味竞赛、实践操作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以“乘与除”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校即将召开运动会,桃子老师想要为每位参赛的学生购买一瓶矿泉水以示鼓励。然而,在超市购物时,桃子老师发现矿泉水正在进行“买4送1”的特惠活动。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小蜜蜂’班有45名学生,桃子老师实际需要支付多少瓶矿泉水的钱呢?”这个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进行思考和解答,如学生可以通过文字+算式的方式,直接计算出需要支付的矿泉水数量。他们可以先算出4瓶送1瓶的组数,即45除以5等于9组,每组需要支付4瓶,所以总共需要支付36瓶。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格+算式的方式,将问题中的信息整理成表格,然后依据表格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二、启迪智慧,锻炼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迪智慧、锻炼数学思维强调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问题解决以及模型构建等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和总结数学现象,教师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以“认识小数”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通过比较商品的价格(如一支铅笔0.5元,一本笔记本2.8元)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随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数字中间会有一个小圆点?”“这个小圆点左边的数字和右边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小数的结构和意义。为了深化学生对小数的理解,教师可以准备一条一米长的绳子,将其平均分成10份,每份即为0.1米。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数是如何从分数演变而来的,同时也能理解小数点的左边表示整数部分,右边则表示小数部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两位小数(如0.01米)的概念,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如“小数接龙”“小数寻宝”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小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小数接龙”游戏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小数作为起点,然后让学生依次接龙说出下一个相邻的小数,如从0.1开始,下一个可以是0.2、0.3……以此类推。

三、构建框架,完善知识体系

构建框架、完善知识体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形成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教师通过梳理数学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层级关系,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起数学思维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在逻辑的理解,鼓励他们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有序的知识体系。以“运算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运算律的存在及其在数学运算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授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如“小明买了3支铅笔和2支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加法交换律,即“3+2=2+3”,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进行加法运算时,两个加数的顺序可以交换,但和不变。在学生对运算律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运算律的内在逻辑和规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学生逐渐发现运算律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遵循“交换律”的原则,但分别适用于加法和乘法运算;而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则强调“结合律”的原则,即在进行运算时,可以先把某些数结合起来,然后再与其他数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还可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和应用活动,不仅包括基础的运算律练习,如填空、选择、计算等,还包括将运算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题目,如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等。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对此,教师可采用以上多种方式,将核心素养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林丽蘅.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以“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为例[J].新教育,2024,(16).

[2]许盛叶.多样化教学措施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2,(10)